南戏《张协状元》文献价值简论(1)(3)
2016-10-27 01:10
导读:(一)为汉语词汇史的书写保留了大量通俗易懂的口语 明代王骥德《曲律·杂论上》云:“古曲自《琵琶》、《香囊》、《连环》而外,如《荆钗》、《白
(一)为汉语词汇史的书写保留了大量通俗易懂的口语
明代王骥德《曲律·杂论上》云:“古曲自《琵琶》、《香囊》、《连环》而外,如《荆钗》、《白兔》、《破窑》、《金印》、《跃鲤》、《牧羊》、《杀狗劝夫》等记,其鄙俚浅近,若出一手。”[9]后期南戏语言如此,作为早期南戏代表的《张协状元》语言的通俗浅近则更不用说。
《张协状元》中,成就戏曲语言通俗特色的重要手段主要有两个:
一是多用口语词,充分显示早期戏文“以口语为曲文”的语言运用特点。
“早期的戏文是供舞台演出时用的,因而,听得懂听不懂是早期戏文能否受到欢迎的最根本要素。这就要求剧本的写作者不得不考虑运用通俗的语言来争取观众。”[10]在《张协状元》中留存有大量口语词,这些口语词在近代汉语俗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如娘儿、袄儿、转来、转去、活路、求人、别人、空口、浑家、老汉、老婆、两口、爹妈、少(欠)、小孩儿、乡下人、快当、识人等等。这些口语词的存在,正好印证了早期南戏在语言运用多采时代口语,保持与那一时期语言发展面貌高度一致的语言使用特色。
二是运用人民群众熟悉的常用俚语俗谚演绎剧情,凸显早期南戏浅近的语言风格。
谚语、成语不仅为人民群众所熟悉,而且语言精炼,内涵丰富,具有较强的表达力。因而,“在戏文中多用谚语、成语,不仅能增强戏曲的通俗性,而且也能增强戏曲的表达力。”[11]《张协状元》戏文中引用了许多为一般民众所熟悉的谚语,这些谚语在《张协状元》中的唱词和说白中均有分布,强烈表现出早期戏文语言通俗的特点。其中,出现在说白中的,比如:“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第五出)”;“闭口深藏舌,安身处处牢(第十出)”;“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第一九出)”;“时人莫讶登科早,月里嫦娥爱少年(第二七出)”;“慈不主兵,义不主财(第三五出)”;“长江后浪催前浪,一替新人换旧人(第四八出)”等等。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在用语应该比较典雅的唱词中,俗语也是比比皆是。比如:“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第六出)”;“百草怕霜霜怕日,恶人自有恶人磨(第八出)”;“信道上山擒虎易,方知开口告人难(第一八出)”;“亏心折尽平生福,行短天教一世贫(第二八出)”;“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第三四出)”;“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第三四出)”;“龙逢浅水遭虾弄,凤入深林被雀欺(第三六出)”等等。
《张协状元》用语通俗的特点,对后世戏曲产生过重要影响。在传统的四大南戏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张协状元》用过的谚语。其中,见于戏文《荆钗记》[12]的,比如:“十载学成文武艺,今年货与帝王家(第一出)”;“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第二出)”;“万事不由人计较,算来都是命安排(第二出)”;“遇饮酒时须饮酒,得高歌处且高歌(第二出)”;“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第三出)”等等。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郭作飞
陶渊明审美化的人生观
论中国古典小说时空观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