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生命关注与文本实践——以西川《秋天十四(3)
2016-11-15 01:04
导读:“甚至悲伤也是美丽的,当泪水/流下面庞,当风把一片/孤独的树叶热情地吹响。”生命注定是要消亡的,这是自然命定的生命轨迹,是无法逆转的客观实
“甚至悲伤也是美丽的,当泪水/流下面庞,当风把一片/孤独的树叶热情地吹响。”生命注定是要消亡的,这是自然命定的生命轨迹,是无法逆转的客观实在。生命的短暂和时空的永恒的二律背反,使人在无法超越的生命局限中生成无尽的忧郁和感伤。人,无时无刻不在想超越生死之界而永恒地存在。然而,一切救赎行为都显露出对生命救赎的无妄。人对生命短暂的深切感伤,长年浸蚀着人的心灵,以至成为整个人类深沉的集体无意识;而人类社会形态的不完善更深化了人在现实境遇里的悲哀。奴役剥削,倾轧掠夺,奸淫杀戳,欺凌压迫等众多人为的灾难,显示出人对同类的残酷戕害更甚于兽类。著名
美学家李泽厚在分析从楚骚到魏晋文艺为什么悲怆哀婉时有一段精僻的述说:“时代动乱苦难连绵,死亡枕藉,更使各种哀歌,从死别到生离,从社会景象到个人遭遇,发展到一个空前的深刻度。这个深刻度正在于:它超出了一般的情绪发泄的简单内容,而以对人生苍凉的感喟,来表达出某种本体的探询。”(8)对生命的感伤,成了人类社会中人的生命品质。“伴随着人而产生的社会组织,政治、经济、文化等有关的许多社会现象,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对人的行为给予各种形式的影响。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的这些现象是复杂的,并且常常孕育着陷于激变状态的危险性。”(9)生与死的搏斗,在广袤辽阔的大地上循环往复,绵远流长。“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命的现实存在,客观上铸就了生命对死亡和苦难的极大藐视。所以说:“甚至悲伤也是美丽的,当泪水流下面庞。”而生命之树,在风“热情地吹响”一片孤独的树叶时,更展现了生命衰而不灭,败而不亡的倨傲和坚强。这应该是“当风把一片孤独的树叶热情的吹响”的诗意要旨了。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然而在风中这些低矮的房屋/多么寂静。屋顶连成一片/预感到什么,就把什么承当。”诗句借“低矮的房屋”暗喻无数生命渺小的平民百姓。“这些”一词所蕴含的群体意义,揭示了平民百姓在现实生活中的绝对多数。“寂静,”既意味着沉默和坚韧,又意味着安份和自足。在这份沉默,这份坚韧,这份安份,这份自足中,体味着生之静逸,生之顽强。而“屋顶连成一片”隐含有团结互助,通力合作的意蕴。古往今来,平民百姓无论是在自然的天灾面前,还是在强权的人灾面前,都是极为苦难,极为弱势的群体。要在现实境遇里生存、繁衍,他们不得不把“屋顶连成一片”,以抵抗着自然的天灾和非自然的人灾,求取生命的延续发展。而那些天灾人灾,是平民百姓无法预测,无法想到的,他们只有顺其自然地“预感到什么,就把什么承当。”以柔弱的生命之躯,反抗着凌辱和压迫,承受着疾病和饥荒……
德国
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诗给人非现实和梦幻的假象,似乎诗与我们在其中十分亲切熟稔的触手可及的喧嚣现实是相对立的,实则不然。相反,诗人所道说的和采纳的,乃是现实的东西。”(10)仰望星月,扪心问天。在这纷乱而苦难的世界上,又有何人能逃避具体的现实存在而存在呢?
通观全诗,诗人将其全部的思想感情放置于特定的客观时空节令中。感物伤情,率意发挥;扇动想象的翅膀,应和自然的律动。唱出了一曲低徊缠绵,哀而不伤的生命轻歌:那成熟温暖,并不残暴的秋天;那天飞鸟落,果密叶孤的秋天;那人灭星添,灯幻日幻的秋天;那地阔风劲,行路艰难的秋天;那泪流满面,房屋低矮的秋天;那屋连一片,寂静承当的秋天。当我们倾心细品诗歌意蕴时,哪一颗字词,哪一组意象,不浸润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审美积淀;哪一缕思绪,哪一缕哀怨,不隐含着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的泪斑。拟人、比喻、错位、变形、互文、暗示、隐喻、象征等多种手法集中运用,铸成了能指符号的群舞,生发出诗意的光华。“希望着,绝望着,始终没有疲倦的时候。”但丁的这句话成了这诗对生命感悟的最好注释。全诗的感伤情调成就了诗的思想意蕴的真正上品。“对文学艺术家而言,有无感伤情怀、感伤情怀的深浅便直接决定着文学艺术家所从事的是否是文学艺术创造,文学艺术创造的品级等第如何。”(11)纵观古今中外众多诗文名篇,无不浸染着浓重的感伤情怀,使人不得不在稍纵即逝的短暂快乐里,严肃地审视生命所栖息的客观实在。“诗唤起我们的想象力,并且不知不觉地在我们心中展开全部内在的意象,只有这些才会使我们紧紧地抓住实在。”(12) 二、文本实践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