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生命关注与文本实践——以西川《秋天十四(4)
2016-11-15 01:04
导读:文学理论如果不与文本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对文本作具体实际的分析,仅是空对空的概念推理和逻辑思辨演绎,将使文学理论显得高蹈空泛而毫无意义
文学理论如果不与文本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对文本作具体实际的分析,仅是空对空的概念推理和逻辑思辨演绎,将使文学理论显得高蹈空泛而毫无意义,犹如幻想在宇宙星空跳舞,无论如何美妙绝伦,终于实际无益。因为文学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文本实践,不是为理论而理论的思维娱乐和文字游戏。中国古代文论的随感式印象批评,于文学理论的深化客观上因缺乏深刻严密的逻辑思辨,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普适性衰微而显得不甚完备。但其时刻与文本实践紧密联系的优秀品质却使人有触手可感的具体;于文学创作上有着即时能用的实际。故古人虽文学理论粗浅,但在文本实践上却花费着非同寻常的心力,促成了文本的真正高格和上品。“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种字斟句酌的推敲品质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种苦行僧式的苦修精神,为文本实践树立了足以标榜千秋的典范。
古人为文作诗,贵在精炼,简短。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语不惊人死不休”。在体积上渺小得可怜。千字已属长文,百言已称大诗。但你细细拈量,却有着“浓缩铀”的沉重。这样的“浓缩铀”,一旦内能释放,则光芒万丈,摧枯拉朽,令人心惊目盲。试看现今所谓文豪诗家,为文动辄千言万语,作诗少说十行百行,在体积上确实貌若泰山般伟大,但你稍加拈量,轻飘得无外乎一堆驳杂松散的稻草,燃烧起来,火弱光暗,老鼠过路都不一定烧卷毛。这便是崇尚“快餐文化”的现代人时髦地追求瞬间快感而造就的“快感文学”。“口语”遍地开花,“口水”四野流淌。诗歌不如散文,散文不如小说的语言艺术倒置现象,只能确证当代汉语语言技巧的堕落和语言文明的倒退。这就是忽视文本实践探索而又急功近利所导致的显而易见的恶果。为文作诗,能求一、二诗文在御制纸媒上发表,促成体制肯定,略慰文心。不想百年之后让人作古董来挖掘考究,于现实生活中也合情理,似为可恕。但草率诗文,急功近利,切莫为后人笑也!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介于新诗无体,西川《秋天十四行》借用了西方十四行诗的诗歌体式,于今天的新诗创作是有积极意义的。自己没有较好的形式感,能借用别人的诗体来对诗歌创作进行相对规范,不使思绪散乱无序,可以减少盲目性。如果是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写到哪里算哪里,哪里天黑哪里歇的行动,终是一种无计划、无目的的盲动。随物附形,循规就范,让人似有“戴着镣铐跳舞”的感觉,但可规范意绪,少则增益,多则减削,在一定的体式规范中满足人追求均衡、稳定的完形心理需求。完形
心理学研究表明:“所谓知觉并不是先感知到个别成分而注意到整体;而是先感知到整体的现象而后才注意到构成整体的诸成分。”(13)犹如鲁道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