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所藏竹书札记(1)(3)
2016-12-10 01:09
导读:三 而终取之 《从政(甲篇)》1号简说:“昔者三代之明王之有天下者,莫之予也,而□取之,民皆以为义。”这段话周凤五先生在《讀上博楚竹書〈從政
三 而终取之
《从政(甲篇)》1号简说:“昔者三代之明王之有天下者,莫之予也,而□取之,民皆以为义。”这段话周凤五先生在《讀上博楚竹書〈從政(甲篇)〉札記》(简帛研究网站,2003年1月10日)一文中作过考释:为了讨论的方便,现将其转录于下:
“莫之馀也”的“馀”,简文作余下口形,是“舍”字。舍,给予,见《鄂君启车节》:“见其金节則毋征,毋舍李食。”意思是说,凭此金节可以不征稅,但也不提供粮食给持有金节的人。简文“莫之舍”,指三代不以土地予人,可能是不实行封建制度的意思。此字又见简十四:“有所有舍而不敢尽之,有所不足而不敢弗”,则通假为“馀”。“有馀”是“不足”的反义词。以下缺文可能是“舍”或“予”,意思是说,有所给予而不敢尽取,有所不足也不敢不给,应当也是说封建制度。“取”上一字,整理者以为“笔画模糊,暂不可释”,故其“语意有欠明确”。按,细看残馀笔画与简十四“尽”字十分接近,所缺可能是“尽”。简文“昔三代之明王之有天下者,莫之舍也,而尽取之,民皆以为义气。”意思是说,上古明王尽取天下,不以土地予人,人民以为其所行正当。“三代”泛指上古,不是夏、商、周三代,西周封建制度是人所共喻的。
简文中的“三代”是泛指上古还是指夏、商、周三代,似乎不好判断。“舍”字可以解作舍予,也可以直接读作“予”。“昔者三代之明王之有天下者,莫之予也”,大意是,过去三代明王拥有天下,不是谁给予的。下面一句的缺文,上引考释提出了“舍”、“予”、“尽”三种可能,王中江先生则怀疑是“顺”字(《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二〈从政〉试编》,简帛研究网站,2003年1月11日)。此字原文上部虽然有些模糊,但下部为“日”字形笔道还是清楚的。“冬”字《容成氏》22号简作
,《性情论》2号简作
,前者白色的竖画和后者右边的墨长竖画都是竹简的裂痕;经比较,简文此字应该是“冬”字。“冬”读作“终”。《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公冶致其邑于季氏,而终不入焉。”简文“而终取之,民皆以为义”的意思是,最终取得(或夺取)天下,老百姓都认为是正义的。
四 志气不诣
《从政(甲篇)》9号简说:“志气不旨,其事不……”。“旨”字整理者以为“或读作稽,用为启”(《竹书(二)》223页)。周凤五先生指出,“志气不稽”或“志气不启”都迂曲难通,认为此字是“达”的省体,字义为“通也”,因此简文“志气不达”就是“志气不通”,也就是情志不畅(周凤五《讀上博楚竹書〈從政(甲篇)〉札記》,简帛研究网站,2003年1月10日)。“旨”字简文作
,原释“旨”是很对的。虽然此字不能改释为“达”,但以“达”释此简文在文义上还是比较好。我们认为“旨”应该读作“诣”。“诣”是到的意思。《史记·孝文本纪》:“张武等六人乘传诣长安。”简文虽然残缺,但大概意思还是可以揣摩的,就是如果志气不到,所做的事则不会顺利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