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北京的满族小说家蔡友梅(1)(2)
2016-12-19 01:09
导读:迄今为止,我们尚未发现更多有关蔡友梅生平的文字资料,只能根据他在作品中的口述和他人的少数记载知其大概经历。蔡友梅又名松友梅,笔名损公,清
迄今为止,我们尚未发现更多有关蔡友梅生平的文字资料,只能根据他在作品中的口述和他人的少数记载知其大概经历。蔡友梅又名松友梅,笔名损公,清末民初旗籍报人、小说家。他出身于清末北京的一个旗人官吏之家,具体生年不详,但据其发表于1919年的小说《赵三黑》(注:蔡友梅:《赵三黑》,于润琦:《清末民初小说书系》,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年。)中所述,二十八、九年前,蔡氏还是少年时,曾随时任曹州镇的父亲在山东住过几年。以此推算,1890年前后他尚是少年,则其生年不会早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于蔡氏的卒年,前文提到过的民国间剪报本小说《双料义务》有署名“壶波生”者对蔡友梅的评点,提到北方小说如何如何,“……此中能手,以蔡友梅为最,今死已七年,无有能继之者矣。”(注:蔡友梅:《双料义务》,国家图书馆藏剪报本。以下《鬼吹灯》《瞎松子》《理学周》《方圆头》《人人乐》《二家败》《麻花刘》《董新心》《连环套》均为同样情况,为蔡友梅当年在报纸上发表的小说。) 这段文字之下标明了评点时间是”丁卯三月”。公元一九二七年为农历丁卯年,应是壶波生作评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推测蔡友梅约在一九二零年前后离开人世。那么他去世时大约在五十岁左右。关于他的旗籍身份,可以得到比较肯定的印证。据长白山人管翼贤的《北京报纸小史》,蔡友梅确系旗人,他与文市隐、杨曼青等人皆为旗族,故其所办报纸言论新闻,注意在八旗生计问题。不过蔡友梅本人的思想和创作目的倒不见得那么狭隘,光绪二十四年蔡氏的友人杨曼青在为他的名作《小额》写序时就着重提醒读者,对于此书倘以旗人家政而目之,则有负作者的苦心。因为《小额》虽然描写的是旗人的故事,但作者借此要表达的是对晚清整个社会现实的看法,希望引起全体读者的注意,他具备一个文学家应有的超越种族的胸襟和眼光。从另一方面看,也证明蔡友梅确为旗人而且众人皆知,所以杨曼青才会有这番特殊的提醒。
中国大学排名
蔡友梅出身旗人官宦之家却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这与蔡家的衰落有着直接的关系。蔡氏在作品中曾忆及幼时家里还专请了坐馆先生教自己读书,大约其时家境不错,但他后来却并未应举,也没能为官作宦。据其自述十六岁就转而学医,很可能是家道中落,必须学一技之长以谋生计。和很多有同样经历的作家一样,家境由盛转衰的经历反而成全了蔡友梅的文学事业。一般旗人或宦族子弟最常见的命运,不过只会享受,或者家境败落就从此一蹶不振,潦倒以终。蔡友梅则摆脱了这样的命运,开创了完全不同的人生。早年的经历使得蔡友梅对现实的理解更为深刻。鲁迅曾经不无辛酸地说过,从小康落入困顿的途路,可以看到世人的真面目。对于世态人情、家族是非,特别是北京这样大都会的人情世故,蔡友梅在作品中多有体现。行医的生涯使蔡友梅得以有机会接触社会上上下下各色人等,为后来的创作打下深厚的生活底子。他的作品对市井小人物描写得活灵活现,尤其长于刻画放高利贷的、江湖医生、贪官庸吏、街头的小痞子等类型的人物。
不过,蔡友梅开始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的直接原因还是时代环境。十九世纪末,甲午之战、庚子之变等等事件标志着国家已然面临最严重的危机,割地赔款,古都沦陷,主权几乎丧失殆尽,这一切对国人心理上的震撼是空前的。即使腐朽的清朝政府也感到不变革将无法维持下去。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向来一潭死水,也涌现出鼓吹改良变革的思潮,朝廷对报纸的禁锢稍松。蔡友梅与一些旗籍知识分子关注现实,希望以笔参与到救国启蒙的事业中去,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创办了一批白话报,主要面向广大普通民众宣传新思想新观念。在当时他们可谓观念超前的新人物,中国的第一份民办报纸虽然于同治十二年(1873)出版于汉口,“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注: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商务印书馆,1928年。)1904 年北京的第一家民办报纸《京话日报》出版发行,一般老百姓还很不习惯国人办报而“群呼洋报”。(注:彭翼仲:《彭翼仲五十年历史》,姜纬堂:《爱国报人维新志士彭翼仲》,大连山版社,1995年。)蔡友梅及其友人们作为具有相当文化水平的旗籍知识分子,比较了解社会现实,呼唤变革,但又不是革命派,主要持改良制度、开民智的温和态度。据管翼贤《北京报纸小史》记载,蔡友梅其时创办了《进化报》,并任社长,还曾任《公益报》的编辑,两种报纸均为白话报,以面向市民为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