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秩序与历史变迁(1)(2)
2017-01-08 01:08
导读:二、创建新秩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直接动力 反观历史,人类社会依然还处于一种以“帝国”为主导的秩序控制之下。帝国的产生,在东方有着极其源远流
二、创建新秩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直接动力
反观历史,人类社会依然还处于一种以“帝国”为主导的秩序控制之下。帝国的产生,在东方有着极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国自大秦帝国建立以来,虽然历经无数次改朝换代的王朝战争,建立起来的一个个封建王朝,都不过是秦始皇所建立帝国秩序的复制品。春秋战国时代,秦朝起源于一个由“比于戎翟”的弱小国家,逐渐变得强大,并通过征服各国,最终取胜的艰难历程,历时若一百多年。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秩序的国家。在历史上,秦王朝虽然只是一个历经两朝的“短命王朝”,始皇帝赢政的子孙未能让大秦帝国延续秦始皇“万世一系”的帝国梦想。然而,秦始皇所创立的帝国制度却在改朝换代的风雨飘摇中延续了两千多年。同样,秦代向汉代的转变,也经历了渐变的过程。中国自秦王朝建立封建帝国以来,一种总体上没有质变的社会秩序在改朝换代的渐变中一直延续下去。中国古代农民战争从本质上说始终没有摆脱“帝王”秩序的窠臼,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往往以推翻皇帝为目标。其领袖人物大多称王称帝,有的建立了新的王朝。直到19世纪中叶,秦朝所建立的万世一系的社会秩序在世界历史的大潮的冲击下开始发生断裂。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社会内部由于没有建设新秩序的目标,也缺乏推动秩序转变的力量。因而中国社会只能在旧秩序下徘徊,历史在循环中渐变。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建立,打断了中国社会历史渐变发展的链条,一种新的社会秩序所挟持的变革力量开始影响并介入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国社会再也无法沿袭改朝换代的老路,维持封建社会的正统秩序。1840年鸦片战争,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摧毁了一个古老的王国,从那时起,死而不僵的这个封建秩序的百足之虫又苟延残喘了一百多年,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经历了漫长的秩序过度混乱期之后,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标志,新社会秩序的形成,终于宣告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寿终正寝。反思历史,社会秩序变迁的逻辑甬道已让我们能够从中窥探出编程为秩序格式的历史发展奥秘。在世界普遍走向新社会的过程中,随着信息时代、后信息时代的来临,[4]人类社会的秩序又将发生新的变化,把握社会秩序的变迁转换的趋势,探寻推动这种变迁转换的内在力量,自主地在新秩序的框架下实现社会转型,乃是我们在当今时代进行历史发展的主体性运作的机遇。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西方的历史发展也经历了与中国社会大同小异的过程。英国著名
军事思想家J.F.C富勒在其恢宏巨著《西洋世界军事史》中考察了“三个地理性的集团”的战争,认为战争所造成的“政治性大事”是一系列帝国的产生。他认为,主要发生在地中海地区和西南亚的“那些从远古时代一直到李班多(Lepanto)之战为止的战争”,“最主要的政治性大事为罗马帝国的产生”;而李班多以后的主要发生在大西洋边缘的到“滑铁卢之战为止的战争”,“则为不列颠帝国的产生;“自一八一五年以后,因为工业、科学和运输的进步,战争才开始以整个世界为舞台了”,这个集团虽然“结果如何尚难逆料”,但“仍旧依照”“前例演变”“而发展成为另一种帝国主义的形式”。在当时的世界舞台上只剩下了美国和俄国两大战国,富勒说,“假使在明天若发生了冲突,而其中有一面获得了优势,那么下面的那一个帝国很可能是全球性的了”。可见思想的穿透力。历史发展的结局显然并没有超出思想家的预言,在美苏冷战对峙45年之后以苏联解体而告终,美国幸运地成为“获得了优势”的那一面,而成为富勒预言中的那个活跃在世界舞台的“全球性帝国”。
世界所沿袭的帝国体制秩序是否行将走到它的终结点?这是一个很难直接给出答案的问题,然而历史的轨迹似乎以一种无声的语言在给我们提供着某种警示,徘徊在帝国秩序之下的历史终究有其终结的一天。这个终结是帝国的终结,这个终结同时还意味着帝国的秩序所能容纳的历史发展达到了它的限度。说到帝国的终结,我们必须认识帝国的性质。赵汀阳先生认为,“帝国”这个概念在现代演变成为一个推动了自然朴实品质的改版概念“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是到了19世纪后期才被创造出来的一个反思性概念。在很长的时间里,帝国主义理论都“假定控制海外资源和市场对于资本主义的自身最大化是必不可少的”,“现代化、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是密不可分的系列概念”,“帝国主义是基于民族/国家制度的超级军事/政治力量而建立的一个政治控制和经济剥削的世界体系”,“以部分支配整体”的哲学精神表现为欧洲传统的“以一国而统治世界”的帝国和帝国主义理念,帝国在“民族主义原则”的重塑下不仅在精神上失去了“传统帝国兼收并蓄的胸怀”,而且其强权好战方面则被发展到极致(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都是现代帝国主义的作品)。“最突出的一点是,按照纯粹理论上的定位,天下/帝国根本就不是个‘国家’尤其不是个民族/国家,而是一种政治/文化制度,或者说是一个世界社会。”[5]既然帝国是暴力的产物,帝国是依赖于暴力而维系着的秩序,帝国的存在就意味着暴力必将引发此起彼伏的战争冲突。赵汀阳先生通过对帝国历史的考察,把帝国归结为三种典型的模式:古典的以罗马帝国为代表的领土扩张型的军事大国(即罗马帝国模式);以大英帝国为代表的现代帝国模式,以民族/国家体系为基础,以民族主义、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为帝国理念和行动原则;全球化时代的美帝国主义模式,“主要表现为对其他国家的政治霸权、经济支配和知识霸权从而形成‘依附’格局”。[6]三种典型模式的帝国,其共同的特征都是企图以一个国家的力量征服和控制世界,使世界历史围绕一个国家的利益的轴心旋转。控制的主要手段和重心从领土控制、资源和财富的控制到全球性帝国的制度和文化控制。虽然表现形态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本质上却没有根本的不同。帝国为了实现对全世界的控制,它们都需要建立以帝国利益为核心、服从帝国利益需要的全球秩序。帝国的本性是依赖于暴力维系自己的生存,虽然帝国的制度秩序一直持续地维持了自己的生存。正如富勒所说的,借助暴力的传承,帝国的薪火从罗马帝国传递到大不列颠的,今天又传递到美利坚帝国的手上。在东方的中国,帝国的薪火更是代代相传,绵延不绝,从大秦传到大汉,从大汉经由一段四分五裂的动荡时期终于传递到陏唐,一直传递给统治了中国260余年的大清帝国。从总体上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区域性帝国还是全球性帝国,借助暴力维系自己的生存则是这些帝国的共性。帝国的在暴力的传承下表现出了绵延不绝的强劲生命力,然而,就某一个具体的帝国而言,依靠暴力维持自己生命的帝国最终也都在暴力中毁灭。今天,帝国的链条似乎依然在暴力的传承中延续着自己的生命,然而旧的暴力不断地催生着新的暴力,同时旧的暴力最终都为自己的所催生的新的暴力所毁灭,是帝国秩序得以延续和存在下去的方式。帝国的秩序的存在将令人类历史徘徊不前,事实上这种处于循环的秩序状态中的历史已经先验地决定了全球性帝国美利坚帝国的命运。美国的命运取决的于历史前进的方向,是沿袭帝国秩序还是改变这种秩序,美利坚帝国站在“十”字路口,人类的命运站在“十”字路口。如果继续走以暴制暴的老路,任何强大的帝国都将在暴力中为新的强大的暴力所取代。而一个沉浸在旧秩序的强大帝国,无论拥有多么强大的国家机器和综合国力,这个国家决非推动历史前进道路的开拓者,而是使历史滞留在过去的历史“遗老”。以维持一国霸权的帝国秩序显然是没有出路的,今天我们这个世界上推行单边主义的全球性帝国在处理世界性事务上面临的种种困境已经宣告了这一点。正如英国学者布鲁厄所指出的:“‘帝国主义’一词一般是指更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控制。”[7]帝国的秩序只能造成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政治状况,造成冲突和矛盾。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已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的这种不平衡发展规律中揭示了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帝国主义战争的结局是旧帝国的衰落或灭亡与新帝国的崛起,世界在帝国的秩序下轮回循环,历史在帝国的秩序下徘徊停滞。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实质上以一种曲折的形式反映了帝国秩序的命运。冷战是帝国秩序下暴力冲突的另一种表现形态,福山所谓的“世界大同”状态下“资本与劳工之间的矛盾已经解决”、“阶级问题退居次要地位”等都是对后帝国时代的一种展望和描述。所谓的“历史终结论”实质上就是“帝国时代的终结”[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