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文学研究述要(1)(4)
2017-02-12 01:36
导读:汉代诗歌研究,相对于诗经和楚辞,则少得多,讨论的范围也没有很大的扩展,但文章写得扎实,仍然引人注目。王运熙《读汉乐府相和、杂曲札记》〔
汉代诗歌研究,相对于诗经和楚辞,则少得多,讨论的范围也没有很大的扩展,但文章写得扎实,仍然引人注目。王运熙《读汉乐府相和、杂曲札记》〔32〕,有考有论,提出不少很好的意见。第九则论东汉搜采风谣,作者认为,它不是指乐府中的相和、杂曲一类,而是指某些杂歌辞。《乐府诗集》有杂歌谣辞一大类,所收都是并不入乐的歌谣,因其体式与乐府和乐府诗接近,故编者把它和不入乐的新乐府辞都安排在全书尾部。卷八五所录歌辞,自《董少平歌》至《洛阳令歌》11首,均为歌咏东汉官吏政绩,《后汉书·循吏传序》所谓“观纳风谣”,正是指搜集、考察这类并不合乐的杂歌辞。叶岗《〈汉祀歌〉与谶纬之学》〔33〕指出:“《郊祀歌》首先是一组以传达宗教情绪为内涵的祭祀诗,其次,它才是汉武帝时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特别是贵族阶层自觉或不自觉地处于迷惘状态中的人生情绪的流露,以这种双重意蕴为表征映象的诗歌内质,与从传说中的少昊之际民神相杂的原始宗教到汉代政治巫术的演变有关,也与其时的谶讳神学的渗透密不可分。全诗透露出来的,正是一种并不实在的虚妄的气息,对于先秦理性精神来说,这无异是一次反动。”
综合性研究,有王小盾《中国韵文的传播方式及其体制变迁》〔34〕,通过对一系列韵文文体之成因的研究,论证了文学传播方式对其体制变迁的直接影响。也许因为时间跨度大(从先秦到汉魏六朝),涵盖面广(从古繇辞到南北朝乐府),而在细部的分析上,或者省略了具体的考证,或者采取了概括性比较强的语言。比如讨论“颂”的时候,作者认为“‘颂’是作为一种韵文文体编入《诗经》的”,举例则有《载芟》《良耜》《生民》《公刘》;又认为二《雅》中的大量祝祷之词,如“兴雨祈祈”等, “与三颂中的‘黄耇无疆’、‘思皇多祜’等等如出一辙。这说明颂辞和祝辞共有一批稳定的体式,它们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那么这里的《颂》与“颂”与颂辞,究竟是怎样的区别;《大雅》之《生民》《公刘》如何可以归于“颂”;以及《小雅·大田》中的“兴雨祈祈”如何解作“祝祷之词”,皆因未作说明而变得模精不清。如此,是否稍稍影响立论的坚实?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散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