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中子路形象的变异与《史记》(1)(2)
2017-03-05 01:01
导读:《弟子》的开篇第一行第一句就非常显眼地写到:“鲁国卞邑的游侠之徒,名仲由,字子路”⑦(『弟子』第一卷:463)。熟悉中国古典的读者虽然知道作
《弟子》的开篇第一行第一句就非常显眼地写到:“鲁国卞邑的游侠之徒,名仲由,字子路”⑦(『弟子』第一卷:463)。熟悉中国古典的读者虽然知道作品的题目是《弟子》,而且了解作品描写的是孔子和弟子子路,但是还是会被这一开篇所吸引并产生阅读兴趣。可以说“游侠之徒”这一词组交代了小说主人公子路的出身、身份、社会所属等。“游侠”一词在日本出版的权威性词典《广辞苑》⑧的解释中还有男子汉气概、任侠、侠义、侠客等意,并指那些锄强扶弱、乐于助人的人。“游侠之徒”的“徒”则解释为一帮、一伙、一类人或朋友、同类或弟子、学生等。这里我们可以解释成游侠的弟子、朋友或同伙。虽然这部作品取材于中国的古典,被称为历史小说⑨,但是在我们所能查找到的有关子路的古典资料中,却没有发现任何子路和“游侠之徒”有关联的记载。即使日本出版的日本学者编注的汉籍中也没有类似记述。换言之,关于子路的历史记载与《弟子》中的“游侠之徒”的身份属性毫无关系。
二
《论语》中记载着42条有关子路的事项,其中与“游侠之徒”的性质最为相似、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如下:“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254)⑩。
子路认为,哪怕是小小“千乘之国”,处于大国夹缝之中、外有强敌入侵,内有饥荒肆虐,自己来管理的话,只要三年的时间,自己可以让其人人勇敢,个个道义教化。结果,孔子却一笑置之。因此可以看出,子路虽然重视“勇”,但是很明显这里表明了子路的雄大的
政治抱负和治国理念,并不带有“游侠之徒”的属性和特质。ァ犊鬃蛹矣铩分泄赜谧勇酚50处记载事项,其中表现子路军人志向的部分如下:“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攘地千里,搴旗执馘,由能之,二子者从我焉’”(《孔子家语》卷第二:121)。这里是头戴用“白翎”“赤羽”装饰的将军之冠,军旗猎猎、杀声震天,率领军队征服敌人的子路的壮志豪情,但这与“游侠之徒”好像并无直接联系。
大学排名 另外,《史记》中的《仲尼弟子列传》详细记载着孔家弟子的出生、年龄、事迹等,当然也记载着拜师时子路的形象。毫无疑问,中岛敦以此为素材并直接用于《弟子》的开头:“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嵗。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豚,陵暴孔子”(《史记》786)。然而这里描述的子路,性格质朴、率直、英勇。携“雄鸡”带“豚”只是当时勇猛的象征,正好表现了子路喜勇好强的一面。但是这样的性格和形象也并不一定就是“游侠之徒”。
可见,中国古代典籍中关于子路的记载,大部分都是他拜师孔门或成为孔门弟子之后的事情,很难找到关于他拜师之前的记事。在此,不得不提一下中日两国学者在研究《弟子》素材问题是都未涉及到的《论衡》。而在日本之所以被大家忽略,是因为《论衡》是后汉初期的王充所遗留下来的、被称为“不平
哲学”和“批判哲学”(11)的著作,从日本古代就没有关于这本书的注释,尤其是连一本像样的原文校订都没有。因此也很难断定中岛敦创作《弟子》时作为原典素材参阅了此书。但正是该书较为详细地记述了拜师之前子路的性格和人品。
孔门弟子七十之徒,皆任卿相之用,被服圣教,文才雕琢,知能十倍,教训之功而渐渍之力也。未入孔子之门时,闾巷常庸无奇、其尤甚不率者,唯子路也。世称子路无恒之人,未入孔子门时,戴鸡佩豚,勇猛无礼,闻诵读之声,搖雞奋豚,扬唇吻之音,聒贤圣之耳,恶至甚矣。孔子引而教之,渐渍磨砺,阖(闓)道牖进,猛气消损,骄节屈折,卒能政事,序在四科。斯盖变性,使恶为善之名效也。(王充 241)(底线引用者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