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特色剪纸(1)
2017-06-17 01:11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自贡特色剪纸(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摘要]作为自贡的手工艺美术品,剪纸是地方民间美术创作的“
[摘要]作为自贡的手工艺美术品,剪纸是地方民间美术创作的“小三绝”之一,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自贡地区民间美术的发展态势,目前的发展将走向何处,值得认真研究。本文对自贡剪纸进行简要梳理,旨在为怎样保护民间剪纸提出一点建议。
[关键词]自贡剪纸灯会
自贡因盐设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剪纸是自贡的民间手工艺品,与“扎染”、“龚扇”并誉为“小三绝”,是民间美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既满足了当地人民精神生活的欲求,也成就了许多民间剪纸艺术工作者,是自贡最富历史文化特色的一种民间美术形式。
一、自贡剪纸的历史背景
“民间剪纸艺术是应民情风俗的需要而存在的,民间剪纸艺术图形的深层含义体现出民众对社会生活、劳动过程的所产生的认识,人们赋予剪纸图形的形象意义是普通而又深邃的。”[1]自贡剪纸的产生及发展与当地民俗--灯会有紧密关系。
灯会这种民俗娱乐形式在自贡传承悠久。南宋淳熙年(公元1174年)正在荣州(今自贡荣县)做县令的大诗人陆游就留下“一别秦楼,转眼新春,又近放灯”的诗句。正是从宋代开始,民间剪纸开始大量运用于灯彩之中,由此丰富了灯会的欣赏内容。南宋诗人范成大在《灯市行》一诗中写道:“吴台(今苏州)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春前腊天后好晴,已将街头作灯市。叠玉千丝类鬼工,剪罗万眼人力穷……”诗中提到的影灯戏,即是剪纸影戏。[2]那时,为装饰灯具、丰富欣赏内容而创作剪纸已成为一些地域重要的习俗。直至今天,自贡地区将剪纸用于灯会的习惯仍没有改变。灯会期间的种种灯彩,成为展示剪纸作品的最佳载体。
进入民国,自贡的各种灯会活动走向繁荣。每逢节令各类祠庙要点红灯,元宵节还要举行赛灯会,并放鞭炮、燃焰火。当时自贡地区的祠庙有1200多处,可见民间灯会活动的盛大风情。解放至今,自贡灯会又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文化消费的欲求也越来越强,顺应这个趋势,自贡市人民政府逐渐把灯会这样一个民间自发的游玩观赏行为打造为每年最盛大最富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动,并推出了所谓“彩灯”、“井盐”、“恐龙”大三绝的历史文化名城名片。剪纸创作由此繁荣,在千姿百态的灯彩中,它往往是恰到好处的细部装饰。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二、自贡剪纸的艺术特色
作为一种地域性的民间工艺美术品,自贡剪纸呈现出鲜明的地方色彩,在保持传统剪纸艺术乡土味、泥土味的同时,也注入了现代的生活内容与审美观念。
传统类的自贡剪纸通常服务于灯会等民俗活动,表现内容既有历史人物、神话故事、
戏曲传说、宗教神怪等反应民众对历史文化普遍认识的题材;也有日月星辰、山水林木、鱼虫鸟兽、花草蔬果、房舍器具、舟车桥渡等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题材,可谓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当然,其中更不乏喜上眉梢、龙凤呈祥等在中华民俗中约定俗成的、反映美好寓意的节庆题材。在形式构图上,传统类剪纸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形式可称为花边,在现在设计中,它属于二方连续纹样的范畴,主要应用于长条状的装饰;另一种形式可称为灯笼花,在现代设计中,它属于独立纹样的范畴,四周可以无边,也可像绘画一样带有边框,能装饰于任何一个平面空间,不受外形约束,种种题材都能得到展现。因为剪纸具有镂空透亮的造型特点,非常适合发挥灯光照影的效果,且制作简易方便,所以成为灯彩装饰的首选形式。
解放后,自贡剪纸有了新发展,逐渐摆脱民俗饰用的功能而成为一种具有独立观赏价值的手工艺品。1958年,“自贡市工艺美术合作工厂”成立,剪纸作为正式的手工艺美术产品进行生产。由此,逐渐摆脱过去那种只能装饰于其它物品和使用于民俗事项的状况,成为了一种工艺美术产品。1960年郭沫若同志莅临自贡视察,在观赏自贡艺人的作品后,题鉴“中国自贡剪纸”。自贡剪纸的文化独立性更加突出,在保持原有民间特色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剪纸创作出现。至1965年,自贡剪纸的生产量已达到日产1000张左右,品种数十种的规模。一些主题性创作形式出现,自贡剪纸成为一种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手工艺产品。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梁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