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后反思“乡土文学”运动(1)(2)
2017-07-09 01:02
导读:国民党统治格局的基本矛盾表现在教育、文化体制上。官方意识形态是三民主义和中国文化,但它讲的三民主义和它的政治现实的矛盾是很明显的,特别是
国民党统治格局的基本矛盾表现在教育、文化体制上。官方意识形态是三民主义和中国文化,但它讲的三民主义和它的政治现实的矛盾是很明显的,特别是在民主主义上。它讲的中国文化是孔、孟、朱、王道统,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的对象,也就是中国“封建文化”的糟粕(这里是指国民党教育体制的讲授方式,而不是指这些思想本身)。国民党官方意识形态的主要对手是,美国暗中支持下的胡适派自由主义,他们讲的是五四时代的民主与科学(前已述及大陆不走这条路)。经由《自由中国》和《文星》的推扬,再加上教育体制中自由派的影响,他们的讲法日渐深入人心,成为台湾现代化运动的意识形态基础。它的性质接近李敖所说的“全盘西化”,轻视(甚或藐视)中国文化,亲西方,尤其亲美。因此,它完全抵消了国民党的中国文化教育,并让三民主义中的西方因素特别突显出来。这也是我三十五岁以前的“思想”,在李敖与胡秋原的中、西文化论战上,年轻人很少不站在李敖这一边的。
上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台湾正在成长起来的年轻知识分子的特质可以用“反传统”与“现代化”这两个术语来概括。“传统”包括中国文化、国民党的反民主作风,以及每一个年轻人家里父母的陈旧观念。现代化表现在知识上就是追寻西方知识,而且越新的越好。意识、潜意识、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这些名词很新、很迷人。老实讲,这些东西很少人真正理解,但只要有人写文章介绍、“论述”,大家就捧着读、热烈争辩。当然,真正求得新知的途径是到美国
留学、取经。取经回来以后,就成为大家崇拜、追逐的对象。
当然,新知有个尽人皆知的禁忌。
中国近现代史最好不要碰,所以一般人只知道辛亥革命、北伐、抗战、“剿匪”。至于马克思、社会主义、阶级这些字眼,没有人敢用(反共理论家除外),苏联、共产党则只能用在贬义上。所有可能涉及政治现实和社会现实的知识,最好也别摸。我母亲没受过任何学校教育,但我上高中以后,她一再警告我,“在外面什么事情都不要去碰”,我知道,“什么事情”说的是什么。因此,我们的新知涉及现实的只是,现代化社会是怎样的社会,应该如何现代化(都只从社会生活角度讲,不能在政治上讲),以及民主、自由、个人主义是什么意思(心里则清楚只能在口头上讲)。当然,年轻人(尤其是求知欲强的人)都很苦闷,所以李敖会成为我们的偶像,因为他敢在文化上表现出一种非常叛逆的姿态。 台湾知识分子对国民党的大反叛,是从一九七○年保卫钓鱼岛运动开始,“保钓事件”让许多台湾知识分子深切体会到,国民党政权是不可能护卫中国人的民族尊严的。于是他们之中有不少人转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思想上也开始“左倾”。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在此事情爆发不久之前,也正是西方知识分子的大反叛时期(一九六八),左翼思想在长期冷战的禁忌下开始复活。这个新的思潮,一般称为“新左派”,以别于以前的“旧左派”,“新左”的思想其实是很庞杂的,派别众多,其中有些人特别推崇中国大陆正在进行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并按自己的想法把“文革”理想化。
现在我已经可以判断,一九七○年从海外开始,并在整个七十年代影响及全台湾的知识分子“左倾”运动,根本就是西方“新左”运动的一个支脉。西方“新左”运动的迅速失败,其实也预示了七十年代台湾“左倾”运动的失败。它是“纯粹的”知识分子运动,没有工农运动的配合。因此,“新左”一般不谈工农运动,一点也不令人讶异。
当然,七十年代台湾知识分子的“左倾”运动也有它自己的特点,因为同一个时段,全台湾各阶层人士越来越热烈地投入了台湾的民主化运动(当时叫做党外政治运动),左倾运动和民主化运动是两相呼应的。
一九七七至一九七八年的乡土文学论战,一九七九年的高雄美丽岛事件,分别表现了国民党政权对两大运动加以镇压的企图,但结果是一样的,国民党都失败了。此后,台独运动逐渐成形,民主化运动的主要力量被台独派所把持,而支持乡土文学的左倾知识分子大半也在思想上或行动上转向台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