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道德与爱的维度[下](5)
2017-08-06 03:21
导读:[26] 这种表达的代表,同时分别也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创始性代表,即《论语》和《新约》。 [27] 《庄子·天地》。 [28] 亦出于孔子。见《论语·卫灵公
[26] 这种表达的代表,同时分别也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创始性代表,即《论语》和《新约》。
[27] 《庄子·天地》。
[28] 亦出于孔子。见《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9] Love, Power and Justi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4, p.32.
[30] 同上。
[31] 蒂里希把爱定义为“使分离者重新结合”,在最高层次上(本体论上)可指使非存在与存在重新结合,也即使存在物(脱离虚无而进入)存在。麦奎利(J. Macquarrie)则把agape定义为“使在”,即使事物存在(麦奎利:《基督教神学原理》,第62节等处,何光沪译,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8)。
[32] “主为我们舍命,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新约·约翰一书》3:16。)
[33] 同上书,4:7--8。
[34] 同上书,4:19。
[35] 同上书,5:1。
[36] 《论语·雍也》。
[37]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38] 《汉书·董仲舒传》。又,“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春秋繁露·王者通三》。)
[39] 《春秋繁露·离合根》。
[40] 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41] 《西铭》。
[42] 《河南程氏遗书》,卷四。
[43] 《大学问》。
[44] 《利未记》19:18,《马太福音》22:39。
[45] “要爱你们的仇敌”。(《马太福音》5:44;);“你们的仇敌,要爱他!恨你们的,要待他好!”(《路加福音》6:27。)
[46] 限于篇幅,我们在此未将伊斯兰教、印度教、巴哈伊教等宗教对这种爱的阐释纳入本文,实际上它们都有这方面的丰富材料。
[47] Being and Doing, p. 206.
[48] Being and Doing, p. 207. 蒂里希举了加缪(Camus)的小说《堕落》为例。小说描写了一个人拒绝这种无条件命令,未救助落水者,因此长时期无法逃避自己的生活有无意义这一问题。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49] 原文为大写的Person(人),可译为“仁者”。(参见陈士齐,“位格与仁者”,载《基督教文化评论》第 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 。)
[50] Being and Doing, p. 207.
[51] 《论语·学而》。
[52] 《孟子·尽心上》。
[53] 又如果我们可以近似地将喜爱类比于libido,将情爱类比于philia,将仁爱类比于agape,那么,爱的实质,即其“体积大小”所表示的爱的份量,就可以用eros来表示。我暂时还未找到一个恰当的现代汉语语词来表示这个意思,也许可以迳称为“爱”罢。
论文出处(作者):
宗教、道德与爱的维度[上]
古代希腊的公民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