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归荒野:论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回归主题(1)
2017-08-06 05:26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魂归荒野:论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回归主题(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 要]在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创作中,回归是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
[摘 要]在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创作中,回归是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除了朝向田园故里的回归之音,还有更为深远的指向荒野的回归之唱。因为与作为诗人个体故乡的田园不同,荒野是人类种群的原乡、人类童年的家园和精神的起点。诗人因为在世的异己体验和基于集体无意识根源的乡愁冲动,在诗中进行魂归荒野的自由之旅。 [关键词]回归;田园;荒野;原始意象;乡愁 Abstract:In ancient Chinese landscape poetry,return was a recurrent theme. Besides the sound of returning to the countryside,there is the singing of returning to the profounder wilderness,which,different from the countryside as poets’ hometown,is where mankind is from,and the garden of man’s childhood and the spiritual starting point. Poets,who were taught by their unusual experience in this world and driven by the nostalgia impulse based on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were recurrently making the spiritual trip of freedom back to the wilderness in their poems. Key words:return;countryside;wilderness;primitive image;nostalgia
一、登山临水兮送将归:中国古代山水诗及其回归主题
人们在苍茫浩瀚的大自然中感受和发现山水之美,并且在
诗歌创作中表现和赞美山水之美,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的。《诗经》中已包括大量描写山水的作品,论者一般认为,此时的山水尚未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不过是诗人借以引发、陪衬、烘托、渲染或比喻诗人思想感情的片断。然而,山水如何能够比附人间的情怀和人世的道德呢?那是因为一种生命共感,亦即人与自然所共有的一种生命节律。此时的人类,尚未完全从自然界中脱离出来,也就是说,人的意识还没有完全觉醒,“《诗经》所描绘出的恰恰是天人合一的原始形态,即主体意识尚未从大自然中剥离出来,仍处于混冥为一的状态”。这“正是先民童年时代的现实,在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情境下,不写自己生活周围的花、鸟、树木,就无法清楚地表达自我,它们已构成了主体自我生命的一部分”[1]。这个时代,类似于庄子经常向往的那个“至德之世”:“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庄子·马蹄》)。在这里,人类和万物比邻而居,浑然不分,呈现出一派人生在世的本然状态。这事实上是人类文明发端之前的漫长荒野时期的余绪。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楚辞诞生在巫风盛行的楚地,洋溢着蛮荒色彩浓厚的巫术文化色彩,而巫术文化,则是诞生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前的荒野时期。由此可知,庄子所向往的“至德之世”,原来不属于未来,而属于过去,要顺着回归的路途才能抵达。或许正因为如此,在楚辞中,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回归主题已初露端倪。如果说“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山鬼》)中的“归”是回归家园的意思,那么,“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离骚》)等诗句中的“旧乡”,既是生命的故地,又是生命的归宿;除了地理的意义,已经具备精神的意义。“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宋玉《九辩》),从此,回归成为后世山水诗的传统主题。
后世的山水诗经历了自己发展演变的过程,然而,无论中国历史朝代的变迁更迭,无论中国人世社会的离乱烦忧,也无论中国诗歌的迷雾和索解的隐约,中国古代山水诗中的回归主题却一直顽强地延续着。让我们从两汉开始追索:西汉的“怊茫茫而无归兮,怅远望此旷野”(严忌《哀时命》)尽情抒写了无路可归的愁情;东汉的“感老氏之遗诫兮,将回驾乎蓬庐”(张衡《归田赋》)将心灵的“回驾”驶向“蓬庐”;汉末的“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王粲《七哀诗》)把独在异乡的羁旅愁思托付给自然万物的“故林”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