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迁编纂思想刍议(1)(3)
2017-08-08 04:50
导读:自北京南返故里的翌年,即顺治十四年(1657),谈迁又应邀赴山西平阳,做朋友沈仲嘉的幕友。在山西,谈迁仍然对《国榷》进行修改,钱球《谈孺木先
自北京南返故里的翌年,即顺治十四年(1657),谈迁又应邀赴山西平阳,做朋友沈仲嘉的幕友。在山西,谈迁仍然对《国榷》进行修改,钱球《谈孺木先生传》中说:“迨抵署,先生惟日索异书读之,……先生所晨夕校雠,编以年序以日,手不停书者,曰《国榷》。……日得十二纸为率,……尝谓予曰:‘志此者三十余年矣!月旦一时,是非千古,不可苟也。’尝旅食京师,得睹史馆秘本,又旁参诸家,询访故老,今始就绪。”[21]谈迁在山西平阳,每天校勘十二页《国榷》。朱一是在《谈孺木先生墓志铭》中记载:“丙申夏旋里,又附静园沈公之官平阳,将哭藐山张公于墓门,未几以疾卒于平阳。当是时,先生著稿成之再矣。”(注:①朱一是:《为可堂初集》卷28《谈孺木先生墓志铭》,见浙江海宁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纪念谈迁诞辰四百周年文集》(非公开发行出版物),1995年,149—151页。)上述可见,谈迁一生须臾没有离开《国榷》,无论走到哪里,随身携带,随时推敲修订,直至病逝前夕,才完成定稿,时间跨度达三十余年。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赵连稳
论白居易《甲乙判》语言的价值及其法文化精神
试析禅宗语境中的严羽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