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孔子》:艺术与主流的和谐共振
2017-08-08 04:50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评《孔子》:艺术与主流的和谐共振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凡人材高下者,视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慕往哲盛隆
“凡人材高下者,视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慕往哲盛隆之轨而日益高明”。在近三千年的历史时空里,我认为,不论是卑者亦或是高者,都逃不过历史的淘洗与岁月的沉淀。时间是最好的温床,它让值得久远的陈迹更久远地滋长,将当世未了的宏愿寄予今世,以及来世。 古稀老人,满目疮痍。鲁《春秋》是孔子赠给后人的最后一份礼物。十多年涅槃的煎熬与漂泊的心酸,突然的回归,让他在得到精神依托之余,倍感激动。但实现礼乐人和社会的梦想,在现实的局势面前显得那样苍老无力,最终他在遗憾与不甘心中闭上了眼睛。《幽兰操》在耳畔响起,影片在幽怆的旋律中缓缓落幕。孔子跌宕起伏的后半生被压缩在这短短的两小时里,故事以他在鲁国执政、周游列国、重返鲁国这段时期为背景,艺术化地将春秋时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以孔子的个人经历为线索,在给观众展示金戈铁马、战火纷争的宏大战争场面的同时,又以极其细腻柔润的手笔刻画描写了孔子的情感变化与内心世界。
电影将高高在上的孔子用朴素的手笔展示给观众,从生活化的视角入手展开情节叙述,将距离我们两千多年的“孔圣人”平民化,更好地与大众平行对话。影片中的孔子没有“通晓天文地理”、“预知战事未来”的神通广大,打破了人们传统观念中之乎者也,正气威严的教育家形象。片中的孔子与妻子甜蜜恩爱,对女儿疼爱有加,对君主忠心不二。他的弟子遍布天下,他对饱受人格蹂躏的百姓深切关心,面对美色的诱惑仍旧泰然自若,影片将孔子在颠沛流离时的隐忍与高尚,对礼乐人和社会的不懈追求表现的淋漓尽致。也许许多人了解孔子的痛苦,但却不能了解孔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南子所指的“境界”究竟是何物?对此众说纷纭,大多数认为“礼乐人和”社会的梦想,我想不无道理。倘若给他换个新名词,那不就是“和谐社会,和谐家园”么?如此看来,电影正是运用了借古喻今、以史为鉴的手法达到弘扬和谐社会的目的,与主流社会意识接轨,与社会大局势关联。同时孔子身上散发的坚忍顽强、不屈不挠、不畏艰险的种种品质也是当代社会所缺失的可贵精神,孔子的热播掀起的是全社会的“尊孔”“学孔”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国民素质的一种拔高和荡涤,同时也是弥补国民精神家园空乏的有力尝试。在物欲横流,精神文化缺失的今天,一部《孔子》的出现,无疑是一道新颖别致的文化大餐,它将大众观赏水准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而对于全球战乱迭起的局势来说,更可谓是一卷和平“现代启示录”。论文出处(作者):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浅论文品与人品的关系
安之若素的绚烂绽放——读安宁《蓝颜红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