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灵魂的三幅画像(1)
2017-08-19 05:46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寂寞灵魂的三幅画像(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要:本文从《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三部作品入
摘要:本文从《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三部作品入手,分析了鲁迅人格的三个侧面,即吕纬甫:烦琐人事中的鲁迅;魏连殳:启蒙梦幻灭后的鲁迅;涓生:眷情兄弟的鲁迅。
关键词:鲁迅;《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
鲁迅似乎曾被乡人们看成是一位漂亮人物。曾看过一幅先生二十三岁时日本弘文学院卒业时的毕业照,风华正茂的先生面容上颇能令人注意的,是浓眉下的那一双似乎能穿透人内心的锐利的眼睛。二十年后,飞逝的流光足以改变很多东西,先生那曾经英俊的脸庞也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当年以“我以我血荐轩辕”为任的热血男儿在饱尝了人生的坎坷后,用如椽巨笔为艰难的生存困境下寂寞的灵魂画下了三幅画像,这就是结集于《彷徨》中的《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三篇。正是:心画心声总存真,文章自可见为人。半生艰辛一掬泪,尽入《彷徨》写形神。
一、吕纬甫:烦琐人事中的鲁迅
尽管叔本华说过,如果他是一个国王,下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让他一个人生存,像他这样孤芳幽独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尽管鲁迅从小因家道中落而饱尝世人的可憎嘴脸,长大后的鲁迅,还是脱离不了与人事打交道,因为,人毕竟是社会性的动物。
从日本归来,鲁迅首先要面对的,正是他笔下那些形形色色的庸俗而烦琐的“鲁镇人”,对如此的故乡人物,鲁迅很难说有什么好感,从杭州的师范学堂,到绍兴府中学堂都只留下了鲁迅匆匆而去的步履。到异地,走异路吧!在这样强烈的内心愿望驱使下,鲁迅最终到了北京,可眼前这一片新天地又如何呢?在教育部的小职员生活中,鲁迅大概明白了:南方也罢,北方也罢,他都只是一个很难在人群中找到共鸣的“客子”。茫茫人海,知音难觅,辽阔天地,已志难伸,问天不语,问人不应,读着《在酒楼上》,我分明感到了鲁迅心中的无奈:“我在少年时,看到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走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人到中年,才发现自己一直陷在人事的圈子里,一直在原地周旋,这该是多么地令人悲哀啊!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在这种无形的圈子里费尽心力腾挪闪避,是真会令人老的。教育部近于机械的工作方式,与新文化运动主将貌合神离,与“现代评论派”持续不休的论战,更遑论周围充满着和故乡人一般无二的人们,鲁迅真是老了,从吕纬甫的相貌上,我们分明看到这种衰老:“也还是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脸,然而消瘦了。精神很沉静,或者都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神。”生活在这样的紧箍咒下纵使你是齐天大圣恐怕也难以挣脱。吕纬甫为他早逝的小弟迁葬,小兄弟的尸骨早已荡然无存,可他仍煞有其事地办完了这场葬礼,这不过是为了骗他的母亲罢了。“瞒”和“骗”可能是与烦琐的人事打交道的人最常用的武器了。久经世故的鲁迅,是否也学会了这样的方法呢?可这恰恰正是鲁迅从内心深处最讨厌最排斥的东西,“唯大英雄能本色”,鲁迅这样的人又怎能忍受戴上面具的生活呢?吕纬甫向我们挑明了鲁迅内心的症结所在:面对如此烦琐的人事,鲁迅竭力想保持本真的自我,众人昏醉兮,唯我独醒。可浊世滔滔,清醒又何补于事呢?
鲁迅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以后?——我不知道。”
二、魏连殳:启蒙梦幻灭后的鲁迅
古人对人生常用“人生如梦”来描述。梦,千奇百怪,无奇不有。既有“庄生梦蝶”的奇幻,也有“黄粱一梦”的适意,还有“蕉鹿梦”的朦胧,“梦笔生花”的灵性。但,梦醒了呢?“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鲁迅说:“我在年青的时候曾经做过许多梦。”启蒙救亡之梦大约是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吧!
不论是创办《新生》,投稿《新青年》,还是参与新文化运动,在我看来,先生正是为了实现他的启蒙之梦而不懈努力着。先生这一代的知识分子,既饱受着传统文化那一抹夕阳的返照,又沐浴着欧美风雨,在新的知识中脱胎换骨,可以说,他们天生就有一份文化的担当。因此,先驱者的责任被先生义无返顾地扛了起来。可是,结果如何呢?先生好象是一个天生的预言家,他对钱玄同所做的铁屋子万难毁灭的预言被不幸言中了,麻木、愚昧、冷血、欺诈、漠然,这一切的一切结成纵横交错的大网,这张网密不透风,人们被紧紧地束缚着,直至寂灭。结果这样的局面出现了:“寂寞的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扬臂高呼声嘶力竭的呐喊声面临的却是整个一个无声的中国,一片为国为民的丹心换来的却是千夫所指,中国啊中国,你的苦难难道真是如此深重吗?你怎么能将为你沥血启蒙的先驱推到悬崖绝顶,让他饱受孤独的折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