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起绒织物的生产及外传日本的情况(1)(2)
2017-08-20 01:11
导读:1.素剪绒,即没有花纹的单色绒织物。 2.倭缎,即在缎纹地上起绒或在绒上起经纹花的织物。它与后来所说的漳缎是有差异的。道光十二年《厦门志》卷
1.素剪绒,即没有花纹的单色绒织物。
2.倭缎,即在缎纹地上起绒或在绒上起经纹花的织物。它与后来所说的漳缎是有差异的。道光十二年《厦门志》卷七,清厦门关税科则中缎织物税则,其内同时收录漳缎和倭缎两项,即是表示两者有所不同,不过究竟有何差异现在还不大清楚。
3.天鹅绒,即绒毛比较长且密的绒织物,后来漳州生产的漳绒即属此类。《福建通志》说:漳州有天鹅绒,即谓漳绒为天鹅绒之一种。陈作霖《金陵物产》卷十五风土志曾描述清代南京织造的这类绒织物特点:“其绒纹深理者曰天鹅绒”。“绒纹深理”就是说其绒毛长。在道光《厦门志》关税科则中绒类税,同时收有平绒(天鹅绒)和漳绒两项。两者分列,大概就是根据其上绒毛长短而定。
4.雕花绒,即先织成坯布,在坯布上画花,再用刃具根据花纹要求开绒的绒织物。
5.金彩绒,即在加织金银线的地上起绒花的绒织物,也是《元史·舆服志》所说:天子质孙冬服怯绵里之类的绒[1]。过去有些学者认为金彩绒是明末或清代兴起的,其实不然,金彩绒至迟在元代即已出现,但至明代又有较大的发展。
6.交织绒,即丝棉交织的绒织物。《天工开物》中所说“但其帛最易朽污,冠弁之上顷刻集尘衣领之间,移日损坏”的就是这种绒(《天工开物》认为这种绒即倭缎,甚误,倭缎是高级丝织物,据其在厦门税则中被视为与漳缎同样贵重,可以推定。因为经纬均为纯丝,不会集存灰尘,如有灰尘弹之即去,只有交织绒才有这种现象)。
中国古代织制的起绒织物都是经起绒织物,起绒的方法和工艺均以使用起绒杆为主,这是自汉代即已确定的。《天工开物》所说的倭缎织法:“斫铁线[2]夹藏经面,织过数寸即刮成黑光。”究其实质,也就是这种织法,没有什么新的内容。这种起绒方法的操作过程基本上分为两步:
中国大学排名
一是织绒坯,将经线分为地经和绒经两种,分张于织机之上,地经织地,绒经专门起绒,先织数梭地经,然后起动绒经,于其下插入起绒杆,再拉筘打紧,即可构成特定的绒圈,依是反复,便可织出满布绒圈的坯布。《天工开物》所说的“斫线夹藏经面”,指的就是这一步骤。
二是开绒,在织成十几厘米的坯布之后,用割绒手刀在织机上把蒙于起绒杆上的绒圈割断(雕花绒除外,须下机开割),使绒毛挺立。《天工开物》所说“织过数尺,即刮成黑光”,指的就是这一步骤。
这一起绒方法的特点是:可以根据不同需要随时改变绒毛高度,便于与提花技术结合织制绒花织地或绒地织花的品种。
大家较熟悉的、存世的明代起绒织物有:
1.苏州王锡爵墓出土的忠静冠之冠面,现存苏州博物馆。
2.明末织制的金彩花绒炕圈,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3.万历时织制的佛经经面,现存福州鼓山佛寺。
4 .明神宗殉葬品绢里绒袍,现存定陵博物馆。
这四件织品的织作技术都非常精湛,反映了当时织作起绒织物的水平。
苏州的绒冠面是黑素剪绒。王锡爵即万历朝首辅之一,卒于万历三八年(公元1610年),其绒的织地为平纹组织,绒经和地经按1:1排列,绒根为三纬固结,绒毛高约1.5毫米,挺拔整齐,疏密有致,结构也比较坚实。
鼓山佛经经面是绛色暗花的雕花绒,花型丰满,色调韵律。
故宫炕围的织地是加织金线变化组织的金彩绒,图案为朱红的缠枝莲花牡丹,以割绒为纹样衬托。花纹简练豪放,色彩尤其浓郁富丽。金彩绒是元以来最名贵的绒织物,这件绒很可能是明代这类织物的代表作。
定陵绒袍与一般的绒织物不同,它正反面均有高约6.5-7.0mm的绒毛,大概是当时生产的天鹅绒的一种(它是在万历四八年,即公元1620年入葬的)。其织地为平纹组织,经密为每厘米68根,纬密为每厘米27根,经线较细,纬线较粗。绒经与地经按2:2排列,纬根为三纬固结。织作时其正反两种绒经和地经可能分于三根经轴,地经张力较大,正面绒经次之,反面绒经又次之,全部使用起绒杆起绒(大概是用较粗的金属杆)。正反两面的插法和起绒方法稍有不同,正面的须起动正面绒经插于其下,形成绒坯,背面的须同时起动地经和正面绒经,插于其下,借助地经的努力和金属杆自重,迫使背面绒经下沉,形成背面绒坯。割绒时,正面的可能在机上割,背面的则须下机后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