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人的环境需要与环境生产程力学毕业论
2014-09-03 01:54
导读:工程力学论文毕业论文,论当代人的环境需要与环境生产程力学毕业论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 要:环境需要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需要。随着文明所
摘 要:环境需要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需要。随着文明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愈加突出。于是,在传统的两种生产理论与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与人的环境需要相联系,拓展出“第三种生产”——环境生产理论与环境生产实践,已成为实现人类可持续的迫切需要,成为既合乎又合乎逻辑的致思维度和新的社会历史观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环境需要;环境生产;可持续发展
一、从“两种生产”到“三种生产”
在《家庭、私有制和
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1]从此,“两种生产理论”一直延续至今。
追溯人类产生、发展和世代延续的历史行程可知,人既是界的产物,又是社会的产物,现实的人是一定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的统一。长期以来,人们似乎越来越坚信,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凭借着自身特殊的实践活动,足以把自己从自然界一步一步地提升出来,开始为人所特有的、“高于和优于”自然界的、自己生产自己生活的历史。殊不知,这一牢固的信念从一开始就具有极大的片面性,包含了重大的认识论、价值论误区。实际上,人除了生产自己的生活之外,也同时生产自然界——生产人自身的自然,生产或作用于人周围的自然;与此同时,自然界也“制约”和“规定”着人的生产活动,“生产”人的生活。这里,存在着人与自然相互交融、彼此互动的双重主客体关系和双重价值关系。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当前,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资源枯竭、气候异常……,各种“全球问题”严重地干扰和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鉴于此,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正孕育着一系列根本性转变,促使我们的时代步入反思和超越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历史新时期。生态文明是扬弃和超越现代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的主要特征在于确立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为主干,同时兼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活动成果之间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发端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递交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旨在走出一条兼顾资源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的新路,这就要求人们的生产活动方式“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2]。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层驱动因素在于人的需要,“需要-生产”从来就是密切相关的社会运行机制,需要决定生产,生产满足需要。早期的人类,因物质生活需要和物质消费对象的极端匮乏,谋求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主要的甚至唯一的生产活动方式;随着人类生活需求的多样化拓展和生产能力的提高,精神生活资料的生产便逐步居于重要地位;而在当今历史条件下,环境质量的恶化和生态灾变的屡屡发生,使得人们的环境安全需求日益凸显,环境消费空前匮乏,从而把环境生产推向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方面,严重缺位的是人的自觉选择,极度滞后的是人的环境意识和生态素质。当今世界,环境质量的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由此带来了空前的环境消费危机。严峻的现实促使人类在理论上从传统的“两种生产理论”走向突出环境生产的“三种生产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启动和持续发展环境生产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环境生产问题早在原创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就有所涉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人们若超出自然界为人类活动所规定的限度,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但是,鉴于时代特点,他们的理论体系重在解决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劳动者被单纯工具化而导致的“人的异化”问题,环境生产在其中尚处于潜在形态。这就要求当代马克思主义者根据时代的发展与实践的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两种生产”理论基础上,拓展、创新“环境生产”理论。
然而,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问题上,学术界流行着一个似乎被公认的观点,即将马克思主义作“内核”与“外围”两个部分的机械二分,主张化马克思主义应该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内核”,调整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外围”:“一方面,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内容的信念不可动摇;另一方面,强调对这一理论的外围要放宽理解、适当调整”[3]。笔者认为,这显然是一种重在坚持而轻视发展的主张,必将因弱化乃至取消发展而难以达到坚持的目的。根据这样的主张,不断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不断深化和拓展着的人的认识、不断提升着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人本身,都只能原原本本地、丝毫不能走样地虔诚固守着马克思主义的既定“内核”,至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则只能局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外围”部分做些修修补补的“放宽理解”和“适当调整”而已。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究竟是启迪人、解放人的思想,还是束缚人、压抑人的思想?是指导实践、反思实践、推进实践发展的理论,还是剪裁实践、限定实践、遏制实践的理论?毛泽东曾经对此做出过精辟的回答:“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4]按照我们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全部价值,正在于“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普适性原则,正在于它始终不渝地关心和维护人民大众切身利益的价值论原则。这一原则历来是源于实践又服务实践,尊重实践又超越实践,最大限度地追求不断满足人民大众的利益和需要的价值目标。究竟是站在人民大众一边还是站在人民大众的对立面,是维护人民大众的利益还是损害人民大众的利益,这应该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还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分水岭。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按照上述理解,当前提出“三种生产”理论,把环境生产置于基础的和特别重要的地位,坚持在环境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正是为了把人的活动纳入自然生态大系统之中,更好地维护人民大众的利益,因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坚持和发展。
二、环境生产的特点
进入新世纪,人们在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越来越期待环境需要的满足。历史上任何一种生产活动方式的提出和选择,都必须根据人的需要,依托人的素质能力的发展状况。一般说来,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程度,大致鹊和生命安全的程度,而人的素质和能力却在背离自然、对抗自然的道路上畸型膨胀:人不再把自身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是把自然界单纯地视为“被利用的工具”,于是,维护环境和热爱环境的意识便处于大幅度滞后甚至严重缺位的状态。
人类从来都是既消耗环境又生产环境的,这就意味着,非原生态环境是需要不断生产的。环境生产具有不同于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的诸多特征。其一,在生产主体上,环境生产具有人类主体和自然主体这样的双重主体。其中,尽管自然主体对于环境的生产是“自在”的、“无目的”的,但其生产的意义和效能却是巨大的。单就植物叶绿素光合作用的“生产”来说,就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极为宝贵的有机物。自然主体不仅“生产”着环境,“生产”着动植物,同时也“生产”着人本身。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5]其二,在生产内容上,环境生产包括被动生产与主动生产、环境治理与环境建设两大类型。一方面,对已经被严重污染和深受创伤的自然环境进行救助、修复和优化的工作,切断污染源,整顿和监督严重超标的工业和生产项目,控制化肥、农药的生产、施用,关闭生产有损环境的产品的生产厂家,加大对烟草生产、销售环节的利税调控力度,重新找回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的自然家园;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推行标准化、无公害生产,维护清新的空气、优质的土壤、清洁的水源以及阳光、气候、地貌等的良性生态系统。所有这些环境需要的对象,尽管在原初生活习惯的意义上,几乎均无需花费人们的劳作便唾手可得,但对于人类生存和维持整个自然生态系统来说却是无价的、极其可贵的。其三,环境生产往往需要较长的周期,其效果需要在后续的历史过程中间接地得以显现。正是缘于环境生产的上述特点,使它至今难以得到人们的应有重视,许多人仍然在自觉或不自觉地继续从事着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负生产”。在这个意义上,当今环境生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远远高于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根据中国农业大国的特殊国情和以“乡土文化”为基点的传统文明特征,经济脱贫中的环境生产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其一,环境污染包袱较之发达国家的相对优势,往往令国人在环境问题上产生盲目乐观的侥幸心态,使环境生产的启动、推进面临着特殊的障碍与困难;其二,发展中大国粗放型生产比重过大,技术含量偏低,使生产性污染具有“规模威胁效应”和“污染快速蔓延”的明显特点;其三,人口大国的生活垃圾数量惊人,负面后果特别严重。
面临日益严峻的“全球问题”,人们已经意识到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无疑是一个可喜的历史进步。但是,任何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调整,都必须建立在生产活动方式和生产门类布局调整与完善的基础上。不彻底扭转单纯以经济效益作为衡量生产发展的传统观念,不放弃一味追求眼前GDP高指标的“高污染、高消耗、高成本”的生产活动方式,看不到人与自然界的尖锐矛盾,无视人的环境消费的空前危机和环境生产的特殊重要地位,任何所谓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都只能是一句空话。在今天,要真正把环境生产突出到应有的重要地位,就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无公害经济,把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的自身生产自觉纳入到环境生产之中,在全面满足人的需要、落实发展观的过程中,大力发展环境生产,有效克服自然的异化和社会的异化,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