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华北村镇人口(7)
2013-05-06 18:02
导读:从表9可知,143个家庭中,只1人的家庭有2户,2人家庭有10户左右,而8人和9人家庭各有10户左右,11人、12人、13人、14人、 15人、16人家庭各有一两户。4-6人
从表9可知,143个家庭中,只1人的家庭有2户,2人家庭有10户左右,而8人和9人家庭各有10户左右,11人、12人、13人、14人、 15人、16人家庭各有一两户。4-6人的家庭虽近乎平均数,占半数家庭以上,但另有近半数家庭并非如此:其中近30户每户只二三人,另有一些家庭则由十几人组成,这样的家庭,其性质就与由四五人组成的家庭有了差异。平均数中包含着巨大的差异,其实是一个通例。远而在清中期嘉庆朝,直隶获鹿县小羊角村,104户,483人,户均4.64人;其中的1-3人户为32户,6人以上户为29户,4-5人户共43户,只占41%。(注:江太新:《清代获鹿县人口试探》,《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2期。)近而 1953年河北乡村资料,户均人口4-5人,但其中的1-3人家庭约占全部家庭的28%,6人以上人口的家庭近30%(注:《中国人口·河北分册》,中国财经出版社,1987年,第377页。),即真正等于户均人口数的家庭也只40%稍多。这些资料显示,大范围的平均数不能说明完全普遍的家庭形态。历史人口资料虽然难得有如上述的详尽数字,但方志中特别是青县和深州村图中的其他资料,有一些可以从侧面帮助对户均人数和家庭构成有若干较具体的了解。
青县全县户均人口5.36人,但如分村统计,户均7人及以上者33村。33村中,7-9人者21村,9人以上者12村,其中13-18人4村,20人以上3村。深州284村户均人口5.14人,户均人数7人以上者31村,7-9人者25村,9人以上的6村。
以上这些村大多是小村。小村中如有人口众多的家庭才易于显示出其户均人口数高,反过来亦是:小村而户均9人以上,其村必有几个或多个较大的家庭。这些家庭的组成可能属于三四代人同居或人丁兴旺。但可能还有其他因素。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美国学者马若孟(Ramon H.Meyers)据卜凯的资料研究河北、山东农场面积和每户人口数的关系,认为两者成正比例(注: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史建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42-143页。)。张履鸾1926年调查江宁县4产户,较富有者户均人口6.4人,小康者5.8人,贫者4.8人,很贫者4.6 人;乔启明的研究“证明田场愈多,(家庭)人口愈多”,两者互为因果。(注:均见《中国人口问题》。)20世纪20年代河北盐山县农户土地在10亩以下者,户均人口为2.79人,有土地20-30亩者,户均人口为5.74人,30亩以上者达8.29人(注: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黎明书店,1925年,第643页。)。我们且以此作为指南来观察历史上的人口现象。
青县全县有应纳赋民田731495亩,户均26.46亩,人均4.93亩;另有旗地102429亩,户均3.71亩,人均0.69亩。农民租种旗地,大多每亩向政府缴银一钱左右,远高于民田纳赋。如包括旗地在内,青县户均土地约30亩。表10青县户均人口9人以上的12村庄中,村图注明官亭村有纳赋民田 2023亩,户均202.3亩;张家庄纳赋民田1062亩,户均88.5亩,另租种旗地共64亩;张虎庄纳赋民田4550亩,户均252.8亩;庄窠村纳赋民田700亩,户均100亩,另租种旗地450亩;林缺屯3040亩,户均101.3亩。深州284村共有纳赋民田584219.7亩,户均18.76 亩,人均3.65亩。深州上述户均人口9人以上的6村中,梁家庄土地1555.8亩,寇家新庄土地3643.9亩,平均每户有地50亩左右。这些村的民田数不但远超过全县平均数,而且也在不同程度上远超过民人
生活必需的土地数,耕作这些土地非家中两三名劳力所能担任。因此可以认为这些户均人口多的村,除多有三四代同居的大家庭外,必有若干户拥有较大数量土地而雇佣长工耕作经营者。近代人口调查有“家”和“家庭”的不同概念,前者在西方称为 household,包括在一起居住吃饭的人,后者只指有血统亲属关系者,称family。清代保甲人口登记无此区别,长工、奴婢等同住者都在户中,每户门牌内容就有同住者一项。(注:Y.K.Leong & L.K.Tao,Village and Town Life in China.New & London,1915,pp.62-63.)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在上述户均9人以上的村庄外,还有一些户均不足9人未列入表格的村庄,但亦可看出类似的情况。如青县张浩庄13户,户均8.92人,有民田2212亩,户均达170.1亩;南孙庄40户,298人,户均7.45人,有民田4000亩,户均100亩;双庄窠60户,533人,户均8.88人,有民田 11423亩,户均达190.4亩;小黄洼37户,326人,户均8.81人,有民田2900亩,户均78.4亩。它们户均虽不足9人,但这些村很可能也存在雇佣长工、奴婢的大家庭。
再观察户均人口少于平均数的情况。青县户均只4人及4人以下者共22村。其中,赵官村46户,181人,户均 3.93人,民田400亩,户均8.7亩;魏塔寺48户,166人,户均3.45人,民田390亩,户均8.1亩;小陈庄26户,89人,户均3.42 人,民田200亩,户均7.7亩;许王院37户,128人,户均3.46人,民田250亩,户均6.76亩。深州284村中,户均4人及以下者49村,其中太古庄396户,户均3.09人,民田3900亩,户均9.8亩;北花盆村150户,374人,户均2.49人,民田300亩,户均2亩;小王家斜庄 40户,144人,户均3.6人,民田9.7亩,户均0.24亩;杜科村150户,户均2.92人,民田1968.3亩,户均13.12亩;北小召村50 户,163人,户均3.6人,民田290亩,户均5.8亩;丁家屯70户,户均3.31人,民田440.2亩,户均6.3亩。这些村的共同点是户均人口和户均土地都少。据研究,一个5口之家在20世纪早期的技术条件下,至少须有25亩较好的土地才能依靠农业生活(注: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第176 页。)。以上这些村中,户均土地都远低于生活必需的限度;而且可以设想在这样户均土地数的村庄中,有若干户会是无田户或少田户。如光绪末年的《望都县乡土图说》所载,望都的南高岭、侯坨村,均百余家,各有田八九顷,户均七八亩,其上户有百余亩或七八十亩,下者不过三五亩,甚或“一亩八分之家百有余焉”。早年雍乾时期大致亦然,直隶获鹿县无地户和有地不足一亩的农户约占30%(注: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第1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47页。)。以上所举村庄户均人口之少,与户有土地之少必有一定的关系。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值得注意的还有青县杜林镇和深州太古庄这样的大村而户均人口较少。杜林镇207户,有客店5家,每旬二、七有集,周围59村在此赶集,旧驻巡检,是县南大镇,但户均人口只3.83人,较全县平均数少1.5人以上。深州太古庄虽非集市所在,但有396户,户均人口3.09人,较284村的平均数少2人以上。从村的土地情况看,杜林纳赋民田4049亩,户均不足20亩,承种旗地211亩,户均约1亩,耕地数少于全县平均数1/3。太古庄有民地3900亩,户均不足10亩。这些户均耕地缺少但规模达数百户的大村而显示较低的户均人数,都应是村中有相当多的1人家庭、2人家庭等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