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末年湖北农业改良述略(2)
2013-08-08 01:08
导读:亦产丝,而制造不精,销流不旺,除荆襄等地外,全省大半州县风气未开,蚕织未能盛行。“特以树艺饲养之法不逮浙人,多自诿于丝劣利薄。”“非极力
亦产丝,而制造不精,销流不旺,除荆襄等地外,全省大半州县风气未开,蚕织未能盛行。“特以树艺饲养之法不逮浙人,多自诿于丝劣利薄。”“非极力振兴,无以广风气而浚利源。” 1890年,张之洞会同巡抚谭继洵,筹款开办蚕桑局于省城,多次派员赴浙江采购桑株,分发各属栽种,并采购浙省桑种,交江夏、汉阳二县辟地播种成苗,饬令各州县来省请领。为蚕桑知识,又特意刊印农桑简编,详列栽桑养蚕,摘茧缫丝诸成法,一并散发于农户,如法领植,不许取民一钱,“舆情均甚乐趣”。到1893年,计已发放桑苗一百余万株,“据报成活分数有十之六七者,有十之八九者,亦有全数成活者。”其后数年,复招募江浙工匠,制备应用器具,来鄂训授本省学徒剪接桑枝、饲蚕摘茧、缫丝织绸诸法,以开风气。每逢冬令时节,仍派员采运浙桑分发各属,广为种艺,并考察各州县劝课勤惰,随时分别奖罚。到1896年,全省发放桑苗已达一千数百万株。“先栽者业已成林,后植者亦皆灌溉,剪接得法,滋生畅茂,小民见利纷趋。不惟向所产茧之区推行益广,即历无蚕丝之处,风气亦已渐开。”各省丝商驻汉收购者,“岁计丝价不下百余万金,实已利源大开,成效共睹。”[9]
张之洞等人的锐意倡导,推动了湖北桑蚕业的发展。经过近十年的引种和改良,全省60余州县,“殆无县不有养蚕之家,而长江沿岸及汉水下游一带,便利,斯业尤盛。”[10] 全省每年产茧总额达15万担左右,成为国内主要的蚕茧丝产地之一。沔阳、天门、汉川、当阳、江陵、枝江、黄冈等州县养蚕户已占农户总数七成以上,养蚕业成为农户重要的家庭副业。随着省内桑蚕事业的发展,为避免丝茧遽难销售,张之洞除饬令各州县及时推广蚕织外,又令创办之偏僻地方,“暂令州县垫价收买解省织绸,俾蚕户见利勇为,其垫发价值由省局拨还。至丝茧畅销之外,即勿庸由外县收买,如以因势利导,免致观望迟疑,以期推行益广。”[11] 为了增强湖北蚕丝制品的竞争力,1894年11月,张之洞奏准创办缫丝局于武昌。随着厂丝输出的不断增长,丝茧贸易日益活跃。“汉镇蚕市现已告竣,各乡运来丝头茧衣甚多,西人收买亦甚踊跃,业此者以有利可图,复派人赴河溶沔阳一带收买。”[12] 各地农户种桑养蚕风气愈见大盛。为了进一步提高养蚕植桑技术,改良蚕种,湖北农务学堂特增设蚕科,以培养本省蚕桑技艺人员。1904年,张之洞又创办模范蚕桑试验场于武昌南湖,占地427亩,栽植湖桑,专事蚕桑良种的试验和推广。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茶叶向为中国出口货物之大宗。作为华中各省茶叶之枢纽,“汉口商务之盈绌,尤专视茶叶为盛衰。”[13] 1890年以前,汉口每年输出茶叶均在80万担左右,最高年份曾达到120万担之多,盛极一时。1890年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传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价格跌落,销况疲滞,茶利日趋枯竭。影响所及,湖北许多茶商茶农求售不得,亏累甚多,弊窦丛生。为了扭转华茶颓势,改良茶叶种植加工技术,提高茶叶质量品级,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张之洞经过博访周谘,深感“茶务不讲求种植制造,已非探源之策,其余俱属末节。”[14] “但患茶叶之不佳,不患销路之不畅。”[15] 为此,他以精茶色,恤园户为根本,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劝民广为种茶,务求讲究植法。1890年,张之洞行文产茶各州县,劝谕茶农讲求采制各法。“至茶叶之佳,尤以采摘趁早为第一要务,早则嫩,嫩则小,然叶愈小而价愈贵。红茶以叶小而嫩,上有白毛者为佳------不必贪多,货真则销自畅,不必尤人。”[16] 次年七月,又札照湖北湖南两省藩司,督饬各属讲求制茶,并将湖北候补道曹南英所拟“制茶条议”,刊发各属体察实情办理。“如各州县有能实力讲求以致价高销畅者,及有漠视民生奉行不力毫无成效者,必应分别劝惩。”[17] 嗣又札饬湖北襄郧荆宜各属,查明土性,试种茶树,要求地方各官“察视地利土脉物性所宜,教民垦治种植,以补杂粮之不足,自可转贫为富,起敝为隆。”不准“率以土性不宜,民情窳败等语一禀了事。”同时,颁行谷城知县瞿元灿所陈“种茶灸焙法”,通令地方多山各县仿照试行。
经过张之洞等人的着意补救,湖北茶务渐有起色。全省植茶面积达到110余万亩,分布于50余个州县。因运销俄国茶叶数量增长,直到1900年,茶叶出口值均占汉口各年出口总值的65%以上。其后10年中,汉口茶叶外销始终保持在80-90万担之间,成为国内最大的茶叶市场。由于改良采制各法,鄂茶品级也有所提高。在1910年南洋博览会和1915年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获得二等奖以上的41种湖北土特产品中,茶叶就占了25种之多。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除改良桑蚕、茶叶种植加工技术外,张之洞还下令在1902年创办于武昌的“两湖劝业场”中,专门设置“天产内品场”,将两湖所产谷、果、茶、麻、油、漆、竹木、材等一一陈列,标出定价,注明产地,以供中外商人考辩采买。更重要的是使农户“彼此相形,自生激励。”[18]
三、发展
兴学育才,发展农业教育,这是张之洞全部洋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改良近代湖北农业的长远角度来看,这要比他直接引进陆地棉种,兴办丝茶的作用和意义更大一些。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但时至晚清,真正对近代农业科学有所研究者却很少,农学体系仍停留在传统的经验农学上面。张之洞在引种美棉、兴办丝茶的过程中,有感于农学不精和新政人才的缺乏,于是,“设立农业学校以求精理,又立农业试验场以资,采集各处土质,各种棉花,加以化析之用,择其土地之宜,收成佳种,售之民间。”[19] 1896年2月,他在返回湖广本任后,开始把改良农业方面的主要注意力转向兴学育才方面,各级农业学堂在这一时期湖北兴办的各类实业学堂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张之洞认为:“查自强之策以教育人才为先,教育之方,以设立学堂为本。”[20] “近年皆间有进益,惟农事最疲,有退无进,大凡农家率皆谨愿愚拙,不读书识字之人,其所种之物,种植之法,止系本乡所见,故老所传,断不能考究物产,别悟新理新法,惰陋自甘,积成贫困。今日欲图本富,首在修农政;欲修农政,必先兴农学。”[21] 为此,他提出:
一、劝农学。凡有学生愿赴日本农务学堂学习并取得文凭者,视其学业等差,分别奖给官职,凡赴欧农业者,由于路远日久,给奖较优,自备资斧者更优。
二、 劝官绅。“查外国讲求农学者,以法美为优,然译本尚少。近年译出日本农务诸书数十种,明白易晓,且其土宜风俗与中国相近,可仿行者最多,其间即有转译西国农书,一切物性土宜之利弊,推广肥料之新法,劝导奖励之功效,皆备其中。”[22] 为此,应先将农学者诸书广为译刻,分发通省各州县,由农务总局将农书所载新法、本省宜种何物择要指出,各州县则“体察本地情形,劝谕绅董,依法试种。”每县设劝农局推广农学,凡农、果、桑、棉、林木、畜牧等,择其与本地相宜者种之养之,推广得力者给予奖励。地方官不举办农政者,照溺职例参革。
三、导乡愚。 先于省城设立农务学堂,选中学
者肄业其中,并择地为试验场,先行考验实事,以备分发各县为教习,又将佳种新器和新式农县分发各地。“先则概不取价,有效则略取价值,务令极廉。”[23] 借以广开风气。其试办之法:“先其通用者,后其专门者,如讲求各种肥料,仿造各种风车水车,去害稼各虫,每年换种各物以助地力之类;先其易者,后其难者,如山乡劝种蕃薯洋芋,水泽种苇,斥卤种稗之类;先其本轻者,后其费巨者,如种树先榆柳果实,后松杉;畜牧先鸡鸭牛羊,后骡马之类;先其保已有之利者,后其开未见之利者,如察病蚕,讲制茶,求棉种之类;先其获利速者,后其见效迟者,如种蒲桃取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