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末年湖北农业改良述略(3)
2013-08-08 01:08
导读:种桐柏取油,种樟取脑为先,求蜂种,求鱼种为后。”[24] 4,垦荒缓赋。各州县应体察本地情形,劝谕垦荒,将垦荒升科之期格外从缓。种杂粮至10石以上
种桐柏取油,种樟取脑为先,求蜂种,求鱼种为后。”[24] 4,垦荒缓赋。各州县应体察本地情形,劝谕垦荒,将垦荒升科之期格外从缓。种杂粮至10石以上,种树至1000株以上,酌予奖赏。
1898年春,张之洞在武昌东门外卓刀泉创办湖北农务学堂,招集绅商士人有志讲求农学者入堂学习,研求种植畜牧之学,是为国内各省同类学校中开办最早者。其招生广告称:“照得富国之本,耕农与工艺并重,近来泰西各国,农务最为兴盛,由于格致、理化之学日益精深,知地力之无尽,藏于辨土宜,察物性,广种植,厚培壅,诸事讲求,不遗余力。。。。。查湖北生齿较繁,兼之连年水旱,岁收歉薄,民生困苦。本部堂蒿目时艰,凡有当务之学,莫不亟图倡导,劝农惠工,并为养民根本。”[25] 学堂初设农科,招生30名,教授
化学、农机、植物与土壤诸课。翌年添招蚕科学生30名,增开算学、方言、电学、种植等课程。1902年,张之洞电邀江南农学总会负责人罗振玉来鄂,主持湖北农务局和农务学堂,聘请王国维任译授。1903年在武昌宝积庵购地迁建,新校舍内一切教学设施,均仿照日本学堂形式。除一栋二层教学楼外,另建有试验室、养蚕室、育种房及其它附属。教室均为阶梯教室,光线充足;化学实验室则可以进行有机、无机和定量分析等各种。养蚕室设备更全部仿照日本最新标准,室内温度可以人工控制调节,并陆续完成《蚕桑实修成绩》及《养蚕收蚕表》等实验结果,为后来的农桑试验及蚕丝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1906年,农务学堂开设高等正科,更名为湖北高等农业学堂,分设农桑、畜牧、森林三科,仅农学课程就包括:农学、
园艺学、农化、植物、养蚕、畜牧、
水产、土壤、肥料、气象、农工、测量、、化学、农政等21门,设
项目25种,学制四年,定学额120名,由普通中学堂及高等小学堂
升入。学堂并附设农业小学堂和中等蚕业学堂各一所,形成从小学、中学到专科完整的农业教学系统。张之洞在新校舍
开学典礼的训词中,勉励师生“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并亲笔对联“凡民俊秀皆入学,天下大利必归农”,刊刻于高等农业学堂正门两侧。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同期省内相继开办的新式农业学堂还有:湖北省官立蚕业学堂、汉阳府官立阳夏中等农业学堂、施南府官立中等农业学堂、安陆府官立中学堂附设中等农业学堂,由农务学堂毕业生担任教习,开设农业气象、土壤、蚕体生理、植物病理、养蚕论、蚕业、蚕体病理、制丝法、制丝、工场法等课程。各级各类农业学堂的相继兴办,农业方面专门人才的不断培养,有利于改变封建士大夫“看重”农业而又轻视提高农业技术的传统,为近代湖北农业改良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张之洞被称誉为“第一通晓学务之人。”继任鄂督赵尔巽鉴于张之洞兴学育才,“讲求种植,颇著成效”,于是亦致力于“筹款兴学,合群策群力以谋之,而后能使新法普及于全国也。”[26] 到1910年,湖北全省共有高等农业学堂1所,中等农业学堂6所,初等农业学堂40所,农业教员讲习所1所,共计48所,占全省实业学堂总数的71%以上;仅湖北高等农业学堂就已培养出各类农业专门人才200余人,对于近代湖北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近代农学思想的
在农业科学技术和农学知识方面,张之洞主张大力引入,为我所用。1896年夏,张之洞获悉国际农学会议在德国柏林召开,随即电告驻德钦差许景澄,就近代为搜取有关资料图说,并代选实用农书数种,寄鄂译刊。从1897年起。张之洞饬令全省各州县,一律购阅上海出版的农学报。除发给两湖书院5份,经心书院2份外,凡中等以上州县均须订购10份,小县3份,要求各地官绅展转传观,细心考究,以储人才而兴地利。罗振玉主持编印的上海《农学报》是国内创办最早的农业报刊,主要刊载清政府关于农业方面的公文、各省农政和各地农事消息以及农学译述等内容,陆续的近代西方农学著作有170余种,文章770余篇,在传播西方农学,改变传统农业观念方面具有很大的影响。1900年,罗振玉受张之洞聘请前来武昌,出任湖北农务局总理兼农务学堂监督,翌年,罗在武昌创办《农学报》,积极提倡和宣传近代农学,力劝官绅广译、翻刻各种农学著作和农业文章。1907年末,农部奏准颁行农会简明章程,规定各省于省城设立农务总会,于府厅州县酌设分会,其余乡镇、村落、市集,次第酌设分所。凡一切桑蚕、纺织、森林、畜牧、
渔业各项事宜,农会均可酌量地方情形,随时条陈农工商部,次第兴办。翌年,湖北农务总会成立。“凡商会会员及平日在地方办理公益事务者,皆有加入农会资格。凡捐助会费至十元以上者,作为本会正式会员。”“纳入会费一元,常年会费二元,作为本会寻常会员。”[27] 省农务总会成立后,曾召集各分会董事举办讲习所,研究农学大概,以便“传播新知识于农民,改良湖北农业。”[28] 1910年,湖北农务总会创办《湖北农会报》,吕瑞廷任主编,“以研究农学,改良农业,补助农政”为宗旨,初为月刊,每月望日出版,从第7期起,改月刊为半月刊,第13期后又恢复为月刊。其发刊词曰:“我中国农业则发达最早,而农学则发达最迟,老生宿儒专重师说,沿尧溯舜,稽古为多,新知近闻,择焉盖寡。”该刊设图画、谕旨、主张、论丛、章奏、文牍、讲演、译丛、报告、纪事、农话、问答、附录等栏目,专刊有中外农业、农业新书、世界农业情况和有关农业政策法规、农学问题、白话小说等。该刊第五
期刊发的张四维《法国农业之感言》一文,概叹中国重士轻农,农业苦窳。“为士者尊为座上宾,务农者嗤为田舍翁,鄙夷相视,无事研求,土质不分,学理不讲,进步不求,旧式不改,荒置之地,随地皆是,此农业之所以日形苦窳也。”[29] 为此,作者极力主张“广开农业初等学堂,使富民入学,以增进农民之智识力。”“多联络地方农业会,人皆入会,以增长农民之保护力。”[30]
农业的发展,农业知识和新品种的不断传播,推动着近代湖北农业从传统的经验农学向实验农学转变,农业试验渐成风气。1902年,农务学堂移建武昌宝积庵后,附设农业试验场,内分农场、林场、桑园、水产场等各部门。1908年,又另拨修堤后涸出的官地二千亩,扩大农务学堂的试验场地。有耕牛数十头,人工剥麻机、轧花机等农产加工机具和农具一应俱全,参考外国新法,试种五谷、棉麻、杂粮、果木、花卉、蔬菜等,并作出大量实验记录,奠定了湖北农业学堂进行各种专门试验的科学基础。
五、开展农情
湖北是清末各省中派出留日学生人数最多的省区。张之洞在大量派遣
留学生出国的同时,为了学习欧美先进农业技术,解决兴办农业学堂所面临的师资问题,先后聘用美国、日本农学教习15人,来鄂教授农桑知识,培养中国农业人才。同时,派员陪同前往近省各州县,考察农情,辨别土宜,依据西方农学原理,对改良湖北农业提出看法和建议。
1897年末,张之洞委托美国农学教习白雷耳,由湖北候补知府、农务学堂提调汪凤瀛陪同,前往大冶、武昌等地进行农情考察。白氏考察完毕,向张之洞呈送了一份包括15点内容的报告。他首先赞许了所见梯田的整齐,农民的勤劳和蓄肥方法的积极有效。“此次所见山田居多,农民能将山坡开平叠作数盘,至十数盘,耕而为田,远望甚为齐整。”[31] 接着,他对耕种方法,造林防洪及农田排灌,提出了批评和建议。白雷耳认为,“沿途偶见民间种有桃、李、杏、梨、枣、白果等树,均可备食品,获利息,而种者甚稀,甘置美利于不求,殊为可惜。是外播植,如所见小麦、油菜、蚕豆各种子,并不选择坚好肥硕之品,甚至杂有草种,亦不剔除。”[32] 关于植棉,虽然引种了美国棉种,但农户“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