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美国农业科技的引进及其影响评述(2)
2013-08-13 01:13
导读:机具,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自19世纪初开始使用畜力,耘田机、播种机、刈草机、收割机、脱谷机等相继问世;30年代起铁犁迅速代替木犁被普遍采用,到
机具,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自19世纪初开始使用畜力,耘田机、播种机、刈草机、收割机、脱谷机等相继问世;30年代起铁犁迅速代替木犁被普遍采用,到19世纪50年代,马拉农具已经普遍使用。
1850年美国开始使用蒸汽机,20世纪初,内燃机获得较快地发展。1910年,美国已开始实行机械化,成为世界上推行
农业机械化最早的国家。
美国先进农机具的发展,对于中国特别是有大片待垦土地的东北地区,有很大的吸引力。我国从美国引进农机具,从晚清时期即已开始。如 1906年,山东农事试验场曾由美国购进农机具20余种;1907年前后,奉天农事试验场曾从美国、日本等购买各种犁耙、刈麦器、刈草器、玉米播种机等多种农具[4] ;1908年美国万国农具公司先后在海参崴、哈尔滨开设支店,向我国东北地区销售农机具。
1912年浙江省政府由美国购回2台铁轮水田用拖拉机及配套犁耙等农机具,后交
浙江大学农学院农场。1915年,黑龙江呼玛的三大公司,从美国万国农具公司海参崴支店购入拖拉机5部和其他机械农具进行大农式经营,这是我国引进拖拉机的最早记录。其后,绥滨、泰来等地的农垦公司又陆续购进三台拖拉机和其他一些大型农具[5] 。这些农垦公司大豆采用近代农业机具进行生产,开垦了大片荒地。1929年山西农事试验场购买美国农具公司所制最新式的拖车,带二行犁及三行犁、双行四盘耙、条播机、割捆机等。
在近代农业机械中,引进的抽水机在我国的推广应用比较成功。1925年前后,江浙两省连年苦旱,美商慎昌洋行进口美国小火油引擎(发动机)和水泵,在嘉善、无锡一带推销。
不过,由于机灌事业多应抗旱救灾的特殊需要而产生,并非建立在发展的基础上,因而不可避免带有暂时性与局限性,使用范围始终限于江苏一省及浙江、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二)先进的作物育种技术
我国近代的作物育种事业发端于19世纪末,其发展过程大体可分为创始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奠基阶段(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和发展阶段(20世纪30年代~40年代)等三个阶段[6] 。在这三个阶段中,美国先进的作物育种技术的传入都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我国最早学习美国运用近代科学方法进行选育良种的作物是小麦。最先开展小麦近代育种研究的是金陵大学,随后是南京高等师范农科(后改称东南大学农科、中央大学农学院)。康乃尔大学农科博士沈宗瀚1925年从南京城外农田选得单穗,经过多年培育,于1934年育成著名的“金大2905号”小麦,是我国以纯系育种法育成的第一个优良小麦品种,推广极为普遍,1934~1937年推广面积达130多万亩,是我国当时粮食作物中推广面积最大的一个改良品种。
我国用近代科学的育种方法进行水稻品种的改良工作,始于1920年前后,由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科首创,广东农业专门学校继起,金陵大学农学院也于此时在育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稻作育种方法上,当时主要采用了纯系育种和杂交育种[7] 。
1931年,中央农业实验所在南京成立。同年4月,洛夫应江、浙二省之聘再度来华讲学,并受聘为中农所总技师。1935年,又成立了全国稻麦改进所[8] ,成为统筹各地力量开展大规模稻作育种的指挥机关,我国稻作育种自此走上了统一组织、协调发展的道路。
在水稻杂交育种方面,去雄是一项关键技术。美国育种学家海斯(H.K.Hayes)在《作物育种学》(“Breeding Crop Plants”,1933)一书中记述了中央大学农学院赵连芳提出的一种优于以前任何方法的去雄技术。赵提议,去雄应在早晨日出之前或傍晚时进行,才能避免在阳光下去雄而散发花粉。在1939~1940年间,潘简良等撰文介绍了一种新的水稻去雄技术——温汤去雄法,这一技术是美国乔登(Jodon)在1934~1938年间试验成功的,自此以后,这一方法一直是水稻杂交中的常用去雄技术,沿用至今[9] 。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棉花育种已如上文所述,此不赘言。
(三)防治病虫害技术
从1840年到1911年是我国作物病虫害的传统防治时期,主要采用我国传统的防治方法。从民国初年起,我国的作物病虫害防治进入了应用近代技术防治时期。
在防治虫害方面,20年代以后,相继成立了多家研究机构,这其中以江苏昆虫局、浙江昆虫局和中央农业实验所病虫害系的成绩最为显著。
江苏昆虫局于1922年成立。当时江苏南通地区棉田遭受虫害,损失严重。为此,东南大学农科主任邹秉文(1916年从美国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学成回国)建议由江苏省公署、上海商业和东南大学农科合作,成立江苏昆虫局,以加强虫害的治理。1922年,江苏昆虫局在南京成立,首任局长由美国加州大学昆虫系主任兼加州农事试验场主任吴伟士(C.W.Woodworth)担任,并聘请美国技师三人以及国内的张巨伯、邹树文等为技师。浙江昆虫局于1922年成立,首任局长为费耕雨,后由邹树文继任。中央农业实验所病虫害系成立于1933年,主任为吴福祯。
在防治病害方面,民国初年,一些高等院校就开设了植物病课程。如1916年邹秉文、谢家声从美国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学成回国在东南大学、金陵大学讲授
植物病理学。邹秉文并写出《植物病理学概要》一书,稍后由戴芳澜接替他的工作。1924年,美国植物病理学家博德(R.H.Porter)来华,在金陵大学建立中国农科大学第一个植物病理学组。30年代初,俞大绂自美回国,在金陵大学授课,1934年又转到
清华大学。
张巨伯、邹树文、邹秉文、谢家声、戴芳澜、俞大绂等均为留学美国的病虫害防治专家,他们及其所领导的研究机构为中国近代的病虫害防治事业做了大量工作,为我国后来的科学防治作物病虫害事业奠定了基础。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三、先进农业体系的引入,完善了中国传统的农业教育模式
相对而言,近代美国的农业教育体系比中国先进,表现在:
(一)农机具教学与研究
除了较早从美国引进先进的农机具之外,我国对于农机具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也较为重视。早在1914~1920年间,北京农专(后改称北京农业大学)便有农具学课程的设置。1920年,南高师农科接受美国万国农具公司捐赠的3000元为选购和改进农具之用,并于1922年建成农具院。1935年,金陵大学农学院开始设置农具课程,由美国人林查理(C.H.Riggs)讲授。
1944年,邹秉文在任国民政府农业部驻美国代表期间,多次与美国康乃尔、密歇根、衣阿华等大学以及万国农具公司联系,募得奖学金名额和研究培训基金,由中华农学会派出留学进修人员攻读农业与农业工程。1944年7月,中美两国政府主管部门签订美国万国农具公司同意资助的“向中国农业导入农业工程的教育计划”合作协约。根据协约,设立奖学金,供20名中国
研究生在美习农业工程和
,共3年;聘请4位美国资深农业工程专家组成农业工程委员会,中国的农业工程技术;美国向中国3个学校和研究所提供农业工程研究教学用的样机、资料、试验设备和试制设备[10] 。
美国农机商为了便于战后向我国推销农机具,美国万国农具公司将多种新式农用机器和工厂设备赠送给中央大学农学院和金陵大学农学院,美国联合叉锄公司也赠送全套手用农具,其他如美国杜邦公司也有农机具的捐助。两校农机设备日见充实,遂于40年代后期成立了农业工程系,其他部分高等农业学校也开设了农机具课程。
1946年,中美两国政府同意由两国农业专家联合组成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农业的恢复、发展,进行论证,提出《改进中国农业之途径》报告书,由商务印书馆刊行。书中提出“中国农业工程建设项目”,指出农业工程系将各种工程原理应用于农业机械、农舍、农村及电化农村等工作。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二)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在人员培训方面,训练了一批中国作物育种专家,推动全国作物改良事业;由于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