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马铃薯在中国传播的技术及社会经济分析

2013-08-11 01:12
导读:其他论文论文,马铃薯在中国传播的技术及社会经济分析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  要]本文从生物、
   [摘  要]本文从生物、技术及的角度考证马铃薯在中国的过程,重点对传播条件和传播障碍进行阐述,分析了20世纪中国的社会变迁和科技进步对马铃薯传播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马铃薯扩种对我国粮食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作用。

  

  [关键词]马铃薯;传播;技术障碍;扩种

   

Research on the Spread of Potato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echnology, Society and Economy

 

     Abstract: The article does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spreading course of potato from the angles of technology, society and economy. Spreading conditions and obstacles are expounded in details. It analyses the irfluences on potato spreading coming from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discusses the effects of potato plant expanding on food produce and society in China.

 

Key words: potato; spread; technical obstacle; plant expanding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原产于南美,后经西班牙、葡萄牙传入意大利和欧洲,再传入亚洲各国。

在中国,由于受到技术及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马铃薯的传入和传播扩散过程曲折。但由于其具有营养均衡丰富、易于种植等特性,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逐步成熟,马铃薯在中国得到广泛栽培,中国也成为世界马铃薯生产大国。马铃薯的传入与传播一方面起到救荒济民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也改变了我国农作物的结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创造出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马铃薯的起源、进化与传入中国

 

    (一)马铃薯的起源与进化

    马铃薯属于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在全世界共有8个栽培种和150多个野生种,它的起源中心一是南美洲哥伦比亚、秘鲁、玻利维亚安第斯山区及乌拉圭等地;另一起源中心是中美洲及墨西哥,那里主要分布野生种。[1](p340)今天在我国作为粮食作物和蔬菜生产的是马铃薯的栽培种(Solanum tuberosum L.),它起源于南美洲峡谷绵延的安第斯山中部区域。

    马铃薯的野生种早在14000年以前就在安第斯山区遍布,但其由野生逐渐向栽培植物进化则大约发生在公元前5000年~2000年,[2]最终马铃薯离开安第斯山区来到欧洲,通过变异、杂交、选择、进化成为在长日照条件下也能结薯的栽培品种,这一过程大约发生在16世纪中叶至18世纪。通过染色体倍性研究可以知道,目前全世界除南美洲以外的栽培马铃薯都是欧洲马铃薯的后代。[3]

    关于马铃薯的进化过程,谷茂等人结合M.T.Jackson,J.G.Hawkes,P.R.Rowe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秘鲁马铃薯原产地的研究认为:马铃薯栽培种是在人类干预下由野生种进化而来的,在进化的过程中,马铃薯栽培种保持了祖先的远系繁殖、自交不亲和或近交衰退的习性。遗传基因的高度杂合是推动马铃薯栽培种进化的内在动力,气候与生态的变化是其进化的外在必要条件。马铃薯栽培种的无性繁殖保持了其异质性和杂种优势。因无性繁殖而导致的病害积累和危害问题在冷凉的生态条件下减缓。[4]

    在中国,马铃薯的近交衰退、无性繁殖病害积累等进化特点,在实际传播过程中都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事实上,也正是这样的进化特点使得马铃薯早期在中国的传播路径疑窦重重,引起学者们的多方争论。

    (二)马铃薯传入中国的时间与路径

    (1)传入中国的时间

    关于马铃薯传入中国大陆的具体时间至今仍有争论。以翟乾祥先生为代表的观点认为马铃薯的引入是在明万历年间(1573~1619),[5-7]以谷茂先生为代表的观点则认为马铃薯最早引种于18世纪。前者的判断分析主要依据以下史料记载:《长安客话》(约1600~1610)卷2“皇都杂记”称:“土豆绝似吴中落花生及香芋,亦似芋,而此差松甘”;徐光启《农政全书》(1628):“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肉白皮黄,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畿辅通志》(1682):“土芋一名土豆,蒸食之味如番薯”;《松溪县志·物产》(1700)卷6:“马铃薯,菜依树生,掘取之,形有大、小,果如铃,子色黑而圆,味甘苦”;《天津府志》(1739)卷5《物产》:“芋,又一种小者,名香芋,俗名土豆”;《正定府志》(1762)中有“土芋,通志俗呼土豆,味甘略带土气息”等等。而后者观点的形成则主要依据对马铃薯的栽培进化过程的分析和对史料记载中马铃薯别名的考证。[8-9]

    学者们争论的关键问题主要有两点:其一,各史料中的“土豆”是否就是今天的土豆(即马铃薯)?其二,香芋、黄独、土芋与马铃薯的关系究竟如何?事实上,由于地域的差异,著者知识结构的不同,仅仅凭借史料记载来对马铃薯的确凿传入时间、传入路径进行考证有诸多困难,以下笔者从生物学、栽培学的角度对以上涉及的几种植物加以考证,以期能更好解史料记载。

    香芋、黄独、土芋与马铃薯的共同特点是:块茎或块根都呈球形,大小相差较小,都可以多种方式食用,并且都可以制作淀粉。但从生物学和栽培学的角度来看,它们之间的差别比较显著。①②

    香芋(Apios americana),俗称地栗子,豆科,多年生蔓性宿根草本植物,表皮黄褐色,肉白色,块茎表面也有芽眼,与马铃薯很相似,只是块茎的个头小,结薯更为密集。

    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 L.),薯蓣科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块茎有地上和地下,又被称为气生土豆(Air Potato、Air yam)。其地上块茎的形状较圆,《松溪县志》中所说“果如铃”其实是地上的块茎如铃,像马的铃铛一样,这也可能是它也被称为马铃薯的原因之一了。黄独原产南亚,属于热带、亚热带植物,在中国北方不能生长。

    土芋,《本草》赭魁注:“黄独,肉白皮黄,巴、汉人蒸食之,江东谓之土芋。”仅凭史料中记载描述的土芋性状很难肯定它就是今天的马铃薯。以上三种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与史料中的记载多处吻合。

    结合马铃薯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其传播过程的史料记载看,马铃薯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俗名,如土豆、洋(羊、阳)芋、山蛋、荷兰薯、爪哇薯、地蛋、洋番薯等;它的生物学特性,如衰退、无性繁殖病害积累等问题,使得马铃薯的传播不像番薯等其他作物那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其物种容易被淘汰和取代,从而导致其传播线路中断。史料的描述与以上几种容易混淆的植物的生物学特性都相符合,因此把香芋、黄独、土芋理解为今天的马铃薯,并就此推断出马铃薯的传入中国大陆的时间在明末还须进一步考证。

    (2)传入中国的路径

    由于马铃薯在栽培过程中有衰退、无性繁殖病害积累的问题,所以与其他作物如番薯、玉米相比,它的传播链比较短,而且容易中断。而中国幅员辽阔,南北东西气候差别大,马铃薯由多条路径、分多次传入中国的可能较大。

    据史料记载和学者们的考证,马铃薯可能由东南、西北、南路等路径传入中国。

    荷兰是世界上出产优质马铃薯种的之一,在盘踞期间荷兰人将马铃薯带到台湾种植,③后经过台湾海峡,马铃薯传入大陆的广东、福建一带,并向江浙一带传播,[10]在这里马铃薯又被称为荷兰薯。

    西北路马铃薯由晋商自俄国或哈萨克汗国(今哈萨克斯坦)引入中国。[11]并且由于气候适宜,种植面积扩大,“山西种之为田”。[12](p144-145)

    南路马铃薯主要由南洋印尼(荷属爪哇)传入广东、广西,在这些地方马铃薯又被称为爪哇薯,然后马铃薯自此又向云贵川传播,四川《越西厅志》(1906)有“羊芋,出夷地”的记载。

此外,马铃薯还有可能由海路传入中国。

—————————————————

      B.D.Reynolds,W.J.Blackmon.E.Wickemesinhe.M.H.Wells and R.J.Constantin,1990.Domestication of Apios Americana.In:J. Janick and J.E.Simon(eds.),Advances in new crops.Timber Press,Portland,OR.

上一篇:试析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