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马铃薯现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仅次于水稻、玉米、小麦居第4位。现在全球种植马铃薯的国家有148个,总产量3亿吨。中国种植面积7(DO万亩、总产量超过7000万吨,分别占全球的五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的国际竞争力日趋减弱但马铃薯的产量高、低,有很大的发展优势与发展潜力。马铃薯生产的效益高,据测算,1999年我国每年每公顷谷物的产值约为3956元,豆类3386元,油料类为4116元,而薯类(主要是马铃薯)为8790元,①以此产值计算,马铃薯可以达到油料作物的两倍多,远远高于谷类和豆类所创造的产值。此外,马铃薯加工增值潜力很大,可以实现加工增值15至20倍,国外70%~80%的马铃薯都是依靠加工实现增值。总之,随着马铃薯用途的不断拓宽,马铃薯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广阔,为的增产增收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① 《我国是马铃薯生产大国,深加工不足年产量的10%》,《中国食品报》2004-01-1。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作物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卢育华.马铃薯史话[J].世界农业,1985,(5).
[3]谷茂,等.关于栽培马铃薯起源的探讨[J].农业考古,1999,(1).
[4]谷茂,丰秀珍.马铃薯栽培种的起源与进化[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1).
[5]翟乾祥.我国引种马铃薯简史[J].农业考古。1987,(2).
[6]翟乾祥.马铃薯引种我国年代的初步探索[J].中国农史,2001,(2).
[7]翟乾祥.16—19世纪马铃薯在中国的传播[J].中国科技史料,2004,(1).
[8]谷茂,信乃诠.中国栽培马铃薯最早引种时间之辨析[J].中国农史,1999,(3).
[9]谷茂,马慧英,薛世明.中国马铃薯栽培史考略[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9,(1).
[10]唐启宇.中国作物栽培史稿[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11]尹二苟.《马首农言》中“回回山”的名实考订——兼及山西马铃薯引种史的研究[J].中国农史,1995,(3).
[12]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3]何柄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J].论丛,第5辑,济南:齐鲁书社,1985.
[14]唐启宇.战时粮食问题及我国战时粮食政策的探讨[J].中华农学会报,第164期,1938.
[15]张长生.中国优质专用薯类生产与加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16][英]P.M.哈里斯.马铃薯改良的科学基础[M].蒋先明,等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17]蔡培川.甘肃天水马铃薯种植历史初考[J].中国农史,1989,(3).
[18]胡锡文.中国农业遗产选集·粮食作物[M].北京:农业出版社,1959.
[19]Larry Zuckerman.The Potato:How the Humble Spud Rescued the Western World[M].Farrar Straus & Giroux,1998.
[20]武衡.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料[M].第4辑,学术出版社,1984.
[21]姜诚贯.贵州省栽种二季马铃薯之研究[J].农报,1944,(25~30)。
[22]姜诚贯.马铃薯在贵阳的开花及结果[J].农报,1947,(1).
[23]杨鸿祖.四川省薯类作物之改进[J].四川农业改进所简报,194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