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马铃薯在中国传播的技术及社会经济分析(2)

2013-08-11 01:12
导读:② “Dioscorea bulbifera L.Dioscoreaceae/Yam Family”J.R.Magness,G.M.Markle.C.C.Compton,1971.Food and feed crops of the Unit- ed States.Interregional Research Project IR-4.

      “Dioscorea bulbifera L.Dioscoreaceae/Yam Family”J.R.Magness,G.M.Markle.C.C.Compton,1971.Food and feed crops of the Unit- ed States.Interregional Research Project IR-4.IR Bul.1 http://www.fleppc.org/Pdf/Dioscorea-bulbifera.pdf

      1650年荷兰人约翰·斯特鲁斯(John struys)在见到马铃薯的栽培,至今当地有马铃薯称为荷兰薯的习惯。

 

二、马铃薯在中国的状况

马铃薯传入中国之后,由于其具有特有的生物学特性,所以其传播呈现出传播链短、传播容易中断、传播路线难以描绘的特点。在气候适宜地区,马铃薯种性稳定,能够持续生长传播,成为当地的重要作物。而在中国南方低海拔地区,马铃薯在无性繁殖过程中有严重的退化现象,如植株矮化,出现花叶、卷叶、皱缩叶,产量降低,病害积累等,在传播过程中会出现绝种现象,发生传播中断。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马铃薯的这一特有的生物学特点使得它的传播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一)早期的缓慢传播与扩散

    19世纪,马铃薯传入中国后,它的传播显示出一定的间断性。并且其主要分布区域与气候区相关。早期马铃薯通过各种途径传入中国之后,其传播区域集中稳定在气候适宜,利于其生长发育和种性保存的高寒山地及冷凉地区,如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湖南、陕西等地的山区。四川的方志中有较多关于马铃薯的记载内容,并以山区尤为集中,据不完全,19世纪四川方志中记载有马铃薯相关内容15条。[13]而在其他地区马铃薯被载人方志的则较少,虽然方志中没有记载并不能说明马铃薯在该地区没有栽培,但这至少可以说明,马铃薯尚没有被作为主要作物来栽培。总之,这一时期马铃薯的繁殖传播主要依靠自然冷凉的气候条件。在气候不适宜地区,由于其种性退化,马铃薯在栽培过程中容易被人们选择淘汰,或由于其自身病害严重而腐烂绝种,1926年四川《南充县志》卷四中就有“山土产前独产洋芋,今已绝种,下地亦多腐于地中”的记载。

    (二)20世纪的加速传播扩散

    20世纪起,随着世界范围内试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国际交流的加强,马铃薯在中国开始了进一步的传播与扩散,山西、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福建的方志中开始有马铃薯的记载。它的传播与扩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播区域的扩大,在科学技术进步和发展的共同作用下,种植区域由气候适宜的高海拔、高纬度冷凉地域向低海拔、湿度大容易引起马铃薯退化的地区扩散传播;二是播种栽培面积的增加,由于自然灾害、病害、制度变化等因素,播种面积虽然有一些波动,但整体播种面积不断扩大。

    (1)传播区域逐渐扩大

    自20世纪初开始,马铃薯在中国的传播区域不断扩大,与番薯、玉米的辐射式传播方式不同,马铃薯早期的传播具有按气候分区覆盖的特点,在海拔1200米以上气温较低的适宜气候区,如西南、西北各省高寒地区,马铃薯的生长繁衍良好,成为当地重要的粮食来源。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随着马铃薯栽培技术的进步和国际范围内技术交流的增加,马铃薯的传播区域不断扩大,方志中记载有关于马铃薯栽培的省份增加有:上海、新疆、山西、福建、甘肃、台湾、吉林、黑龙江、辽宁等地。[13]

    马铃薯的传播区域有较大的扩展发生在20世纪中期。20世纪40年代马铃薯在国民党管辖区、日伪占领区和抗日根据地得到大力发展,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对种性退化、用种量大、病害等一系列技术障碍的突破,加之马铃薯本身的生物学特性,20世纪中后期马铃薯迅速在全国各地传播开来,原来种植马铃薯较少的地区如江西、广西、江苏等地也开始规划、引种,扩大种植面积。

    马铃薯经过近百年的传播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基本形成四大生产区域,即北方一季作区、中原二季作区、南方三季作区、西南一二季混作区,在全国范围内有50多个推广品种。

    (2)种植面积不断增加

    20世纪30年代,马铃薯在一些省份的种植已经普及到全省各县,如山西省1932年的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31.7万亩,居全国各省之首位。①据估计1936年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达540万亩以上。[14]

    马铃薯的种植规模在20世纪中叶之后经历了发展、调减、回升的过程。在1950~70年代,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1970年至1985年马铃薯的面积下降,自1986以来种植面积持续回升。从分布来看虽然全国范围内均有种植但分布并不均匀,到20世纪末,北方一季作区和西南一二季混作区的种植面积占到全国总种植面积的90%以上。[15]与其他作物相比较,种植马铃薯的重要优势是它能在每单位土地上生产大量的食物能量,因此,在粮食紧张或面临压力的时期,往往是马铃薯得到大力发展的时期。[16]1950~70年代的中国经历了上重要的粮食困难时期,诸如限制家庭自留养殖等政策实际上减少了农民食物来源,也造成了粮食需求的猛增,加之20世纪50年代前后中国的鼓励生育政策的实施,粮食压力空前增大,这一时期马铃薯的播种面积由1950年的2339万亩上升到1970年的5200万亩,整整增长到2倍多。1980年11月初,全国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已占总数的15%以上,三年后这一比例达到94%以上,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也历史性地达到4000亿公斤,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同时1980年起全国范围内农作物布局调整,这一时期马铃薯的播种面积降低到1982年的3682万亩,但由于单产的增加,总产量变化不大。

20世纪80年代早期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保持相对的稳定,从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的繁荣发展,马铃薯生产不再仅仅是粮菜用途,生产也走出自给自足,其他用途的开发如制取粘合剂、味精、饴糖、葡萄糖、乳酸、醋酸等,促进了马铃薯播种面积不断增加。加之进入20世纪90年代,《法》、《农业科技推广法》等政策倾斜,国内外厂商马铃薯开发利用的积极性被激发,全国范围内的马铃薯深、细加工企业有上万家,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马铃薯种植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到2000年,马铃薯的播种面积增加到7085.1万亩。

————————————————

      转引自佟屏亚:《马铃薯史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1年。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三、马铃薯的传播条件

    今天马铃薯作为重要的作物在我国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迅速传播扩散,尤其20世纪以来,马铃薯在中国的栽培面积不断增加,一方面是由其生物学特性所决定,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制度变迁和科技的进步也影响了马铃薯的进一步传播与发展。

    (一)马铃薯传播的生物与技术条件

马铃薯含有淀粉、蛋白质、磷、铁、无机盐以及多种维生素,兼具有粮食、蔬菜的双重优点,在马铃薯的全部营养物质中,淀粉含量占第一位,其次是蛋白质,马铃薯的蛋白质属于完全蛋白质,能够很好地被人体吸收,它所含的维生素C比去皮的苹果高50%。营养均衡是它的突出特点之一,它所含有的维生素是小麦和稻米的7倍,各类微量元素含量是稻米、甘薯的两倍左右。古时候人们出海远航,为避免发生坏血病都随身携带马铃薯,一个人吃200~300克的新鲜马铃薯就可以补偿人一昼夜维C的消耗,它的各种营养成分比例平衡、全面。有资料报道,每天只吃全脂牛奶和马铃薯就可以满足人体所需要的全部食物营养元素。与其他主食相比,储存得当(发芽的马铃薯会产生生物碱—龙葵素,对人体有毒)的马铃薯营养全面,富含各类微量元素、维生素,具有低脂肪、低热量的特点,符合现代人的膳食要求。

    马铃薯营养均衡的特点使得它被作为重要的航海、远行、打仗的食物储存携带,从而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不过,根据现代科学的研究,马铃薯在传播的过程中也会由于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而面临着传播障碍,一是种性退化,二是用种量较大。

上一篇:试析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