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有些学者认为,新建设和农村工作在实践过程中的差异正是由于两者不同的发展理念、动员组织方式和目标而产生的,所以依据库恩的范式提法则两者具有不可通约性,两者不能比较、交流与契合。但是,库恩强调指出,不可通约性并不必然等于不可比较性,两个不可通约性理论不仅是可以比较的,还是可以部分交流的。因此,对比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工作的差异性所产生的优缺点,如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主体性地位缺失而农村社会工作中充分发挥农村主体性作用、新农村建设充足的资源和农村社会工作的资源有限性,两者实际上在推动农村发展的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三、未来指向:实现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工作的互惠共生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社会工作在性质上有差异,但在功能上具有互补性。若能发挥两者的优势、弥补他们的不足,将在很大程度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步伐。而将两者结合起来,实现他们的互惠共生将是彼此扬长避短的最佳方式。互惠共生是共生体共生的行为方式之一,也是共生体的最终努力方向,能够产生新的能量并保证共生主体的独立性,是实现社会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方式。共生包括共生单元、共生和共生模式三个基本要素。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工作的实施主体就属于共生主体、即政府和民间机构(或学术团体):我国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乡风衰落、卫生条件差是两者共生的宏观环境:互惠共生将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工作共生的基本形式。在共生主体存在,共生环境具备的条件下,如何实现两者的互惠共生和有效结合将是未来农村建设与和谐的努力方向。
制度内整合现有资源,实现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社会工作的契合性关系。国家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同时,提倡建立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两者并不相矛盾,却为两者的契合创造了许多条件。一方面,农村社会工作配合政府做好新农村建设。国家自上而下的推动农村硬件、软件的建设,使农村环境发生急骤变迁,相应滋生出某些社会问题。社会工作应充分利用专业敏感性,发挥专业优势,加大介入农村社区力度,关注弱势群体利益,解决和敏感社会现象的发生,配合政府做好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利用现有条件有效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工作。例如,政府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为了使软件不滞后于硬件的发展,提出并施行了大学生村官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农村服务。据,2009年大学生村官有十三万以上,涉及了理工科、文科等诸多专业。其实,整合现有资源,要求怀有服务农村社区热情和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到基层农村服务,可以更有效的发挥大学生村官政策。特别是,可以加大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到农村工作的扶持力度,实现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工作的契合性发展。
制度外培育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农村社会工作服务实现两者的合作性关系。政府购买农村社会工作服务指的是政府或机构出资金,下达任务,定期评估,但决不直接参与或插手服务;社会组织按政府的要求提供农村社会工作服务,接受政府或机构的评估,同时还用高质量的工作来争取下一年度拨款。社会组织是社会工作的重要载体和依托,而其发展受到资金的困扰。政府可以通过购买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的方式,培育社会组织并缓解其发展经费,利用专业社工手法解决或预防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带来的社会性问题,最终实现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性、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工作的契合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