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四、 网络 开发西部 农村 的 方法
(一)人力资源开发是网络开发西部农村的核心
美国 经济 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人力资本 理论 。他认为,促进 现代 经济 发展 的资本有两种: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变量,甚至是决定性的变量,它与劳动力质量(劳动力受 教育 的程度和掌握技术技能的水平等)正相关。只要把一部分投资从报酬率相对较低的物质资本转移到报酬率相对较高的人力资本,就可以使国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由此可见,实现农村现代化最有效的途径是首先要实现农民现代化,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同时,要转变基层政府官员旧的思维方式,引导他们把资金更多的投在人力资本的开发上。
实际上,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如何开发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网络开发西部农村的实质就是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按照西奥多·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的相关论述,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包括:教育、在职培训以及更好的保健。那么,在网络开发西部农村过程中,我们就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其一,通过学校对农民开展教育。众所周知,学校主要承担教育的功能,而人力资本投资形式中教育投资是排在第一位的。选择学校的另一个考虑是因为网站建设、维护的运作成本更低、更便于管理,更易于当地人民接受。在教育过程中,要改进传统教育方式,积极进行网络教育。其二,采取分层式培育模式。在在职培训上,先是挑选农村知识精英(村庄学校教师)到网络专业部门接受培训,再由他们教会农村学生相关的技术和上网技巧,而学生又会把在网络上所感受、看到的新鲜事物传递给家庭其他成员,由此而改变整个村庄居民的观念,我把它称之为分层式培训模式。简单的讲,就是"专业网络技术人员→农村知识精英(村庄学校教师)→学生→其所在家庭"这样一种模式。我们提出的"分层式培训"模式是比较符合西部农村、农民的现实情况的。西部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决定了在开发之初,必须要不断的"输血",先由公司或政府聘请的专业网络技术人员对农村知识精英进行再教育、培训,改变他们陈旧的思想观念和知识体系、使其掌握一定的信息化的先进技术,再由他们推动学生和其他村民的网络教育。之所以先培训农村知识精英,是因为他们比其他村民更易于接受新的知识,在农村中具有较高的声望,能够对村民产生更大的 影响 ,并且因其自身属于特定的农村社区而易于被社区其他人员接受。分层式培训模式经过数次循环后,农村知识精英和社区其他成员的"造血"功能都会不断地加强,最终使他们具备知识创新的能力。其三,保障农民的基本健康。在这方面,我们可以结合农村社区保障去做。
(二)虚拟开发与实体开发相结合
网络如何使农民富裕起来?并不是架设了网络,农民就可以过上好日子,农村现代化就可以实现。在现阶段,网络开发必须与实体开发相结合,否则,就有可能陷入虚拟开发之中。网络开发西部农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具有阶段性。在开发的初期,应以网络外实体开发为主,诸如在农村投资设厂,随着网络社区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可以逐渐进行网络自身实体开发,诸如 电子 商务。
实体开发上优先开发什么呢?我们认为可进行特色 旅游 、特色产品的网络开发。每个人心中都有猎奇的想法,旅游者外出游玩也是为体验一种不同区域情调。对于西部的黄土高原、沙漠荒滩、牧场草原,西部人可能是见怪不怪,但对于许多从未见过此情此景的人来说,还是具有相当的吸引力的。之所以现在没能引来大量的观光旅游者,是西部人自身的观念陈旧之故。总认为,不就是沙漠、黄土吗,天天都见,有啥希奇的。其实不然,只要我们做出特色,就一定会有人来。如西部田园观光游、大漠生存游、牧场竞技游都是可行的思路。而网络为特色旅游开发创造了绝好的条件,县、乡两级政府完全可以组织人员建立自己的网站,把特色旅游的项目及图片发送到网上,招徕旅游者。特色产品的开发,也可如法炮制,每个县、乡都有自己独特的产品,诸如甘肃文县的党归、甘谷的辣椒等等都是小有名气,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消费群体定位不准确等原因致使其不能形成产业、产生规模效应。通过互联网、通过建立自己的商务网络,完全会使买卖渠道更为顺畅,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农村现代化。
(三)政府引导, 企业 运作
在网络开发西部农村过程中,政府的角色是创造环境、规范市场、进行引导。其一,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培育网络开发市场。"西部开发"战略提出以来,政府利用传媒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客观上为开发营造了较好的环境,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在 社会 、经济转型期,"网络开发西部农村"的概念也需要政府及其高层官员在舆论和政策上的支持、引导。惟其如此,才能使西部人更快地接受网络开发的观念,此方式的推行更顺利,更能节约网络开发的成本。其二,政府进一步完善制度供给,为西部省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合理 法律 、法规、政策的制定及其相互配套的各种 金融 、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它没有必要也不应该介入具体的操作、实施过程。因为政府直接运作,有可能把"网络开发"做成一种慈善事业,而且要耗费大量的人、财、物,还未必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企业才是具体运作的主导,企业是理性的经济人,只要网络开发中确实有利可图,政府引导得当,他们 自然 会发挥其创造性,实现电子商务的成功,客观上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最终通过商业运作"网络开发",实现企业与网络社区的"双赢",社会、经济效应的"双赢"。
五、网络开发西部农村的实践--来自"黄羊川"的例证
黄羊川,一个在 中国 大西部祁连山下的僻壤穷乡,甘肃古浪县的一个小山村,位于县城东南三十多公里处,在互联网没有进入之前,完全处于农业社会。2000年春天,在黄羊川职中义务教书的一位英业达员工发动公司及员工捐赠了十余台 计算 机和上千册图书给学校。2000年8月,英业达公司用7个月的时间,投资50万元,使500多人的黄羊川职中网络化,并以此为基础带动整个村庄。由此,逐渐形成了以职中为中心的信息辐射网,一个新的黄羊川正在悄然崛起。这就意味着在没有走完 工业 化的情形下,黄羊川已经开始迈入信息 时代 的门槛。2000年10月英业达公司总经理林光信博士造访黄羊川,在参观完黄羊川职中,开始构思"网络开发大西部"的计划。11月,黄羊川网站开通,注册域 www.yellowsheepriver.com。12月下旬,林博士收到黄羊川职中校长和许多学生的电子邮件,网络开始连接梦想、开启黄羊川孩子的希望之门。2001年春,学校师生组成数人的工作团队,自选课题做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并将结果以多媒体的形式公布在网上。涉及的课题包括"当地经济作物的分布、种植情况"、"当地各种小吃的名称、由来"、"当地的 历史 古迹及其由来"等许多具有实用价值的 研究 项目。英业达则派电子商务部门专业人员到黄羊川教授师生如何制作网页,审核并资助师生所选择的项目,并将黄羊川的项目纳入公司电子化项目管理。数月后,成果在黄羊川网站上亮相。这不仅丰富了网站的 内容 ,而且还使黄羊川这片热土真正的融入了网络世界。只要你在线上,就可随时随地访问黄羊川网站,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历史、经济、文化等等的发展,而建立、维护网站的并不是专业的技术人员,而是黄羊川土生土长的农民。这就真正实现了黄羊川与世界的双向互动,网站将成为"技术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交流的窗口,贸易的窗口"。
英业达与黄羊川的合作模式是一种极其有益的尝试,她取得的成就表明,"网络开发西部农村"这一方式是可行的,我们也期待着它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功,为西部农村现代化探索出新的发展理路。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童志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