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县域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研究(1)(2)

2015-03-12 02:30
导读:四 丘陵牧业杂粮产业区(Ⅳ): 位于易县丘陵地带,总面积 546.4km2 ,涉及高村、裴山、塘湖、白马、流井等 10 个乡镇, 119 个村、 32521 户, 111572 人。具

四 丘陵牧业杂粮产业区(Ⅳ): 位于易县丘陵地带,总面积 546.4km2 ,涉及高村、裴山、塘湖、白马、流井等 10 个乡镇, 119 个村、 32521 户, 111572 人。具有适于旱作种植较大面积的旱地,气象条件适宜,土壤环境条件好,饲草资源丰富等资源特点。

1. 产业特点:①小杂粮产业已渐起步。该区是全县小杂粮生产的集中区域,小杂粮产量占全县小杂粮总量的 47% ,其中甘薯占全县总量的 34.2% 。区内建有谷子、甘薯和旱作农业精品示范园。已形成全县甘薯和谷子两大生产基地。②畜牧生产初具规模。牛、猪、羊饲养量分别占全县饲养量的 25~26% ,家禽占 22% 。区内建有百泉养牛、养羊精品示范园,瘦肉型猪场 2 个,家禽养殖场 16 个,家禽存栏 18490 只。

2. 发展 目标:抓龙头带基地,抓示范创品牌;抓生态和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质量;抓服务组织建设,促产业协调发展。将小杂粮纳入产业化轨道,创具有绿色认证标志的小杂粮品牌。发展草业,挖潜秸秆潜力,以草促畜,实现种植与畜牧产业互促互补、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3. 区域发展措施:①提高小杂粮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成立小杂粮专业协会,对小杂粮生产进行协调、指导,确保小杂粮生产有依托,加工有方向,销售有目标。②强化小杂粮基地和龙头 企业 建设。增加 科技 投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着力发展绿色、有机小杂粮。谋划龙头加工企业,实现加工、包装增值,提升档次,创出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③发展草业,恢复草场植被。实施天然草地植被恢复与保护工程,改良草场 6 万亩,人工种草 4 万亩。

五 丘陵林渔游资源产业区(Ⅴ): 位于易县中心地带,介于丘陵与浅山过渡区域。总面积 218.3km2 ,涉及梁格庄、西陵、大龙华、安格庄 4 乡镇, 40 村、 10404 户, 35874 人。具有山地和丘陵双重地理特点。蓄积着全县 95% 以上可养水面资源。 . 有以山水为景的南湖和龙湖、以生态景兼道教文化的云蒙山、科教兴村的柴厂华夏第一村和最具近代文化特色的清西陵等。集 旅游 和休闲度假为一体,是全县旅游功能较完善、旅游品种最多的区域。

1. 产业特点:①统揽全县水产养殖于一区。渔业是本区的优势产业。全县水产养殖 95% 的资源和产量均出自本区,渔业产值占该区农业总产值 25.6% ,占全县渔业总产值的 92.6% 。②旅游业蓬勃发展。该区旅游业堪称全县旅游业的“龙头”。景点多,品牌多,功能较完善,旅游直接收入占全县旅游总收入的 81.2% ,综合收益占 91.4% 。

2. 发展目标:发展林草,改善生态;挖潜水面资源潜力,提高水产养殖产出量;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提高旅游整体功能。把该区建成生态环境优美、水产丰富、风光秀丽的水产之乡和旅游胜地。

3. 区域发展措施:①发展林草,改善生态。景点周围适度发展观赏树种和 经济 林种;景区中、上游营造水土保持林,保土固沙;配合实施天然草地植被恢复与保护项目,改良草场,为发展牧渔业奠定物质基础。②改造中低产水面,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开发不同水层资源发展立体养殖; 科学 施肥,提高水面肥力;加强科学管理,提高水产品科技含量;适度发展网箱养殖,以其高投入获取高产出、高回报;完善经营机制,培育加工企业,使渔业生产纳入产业化轨道。③整合旅游资源,提高旅游整体功能。加强休闲度假、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建设龙湖碧枫斩度假村、南湖旅游综合开发和中义村度假村等项目。④加大宣传力度,创旅游品牌。充分利用 现代 信息手段,多渠道、多方位 地进行宣传,提高知名度,创旅游品牌,以此推动全县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共3页: 2

论文出处(作者):李志强
上一篇:小农经济下的公共产品供给(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