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键词]取消农业税;农户投资; 影响 投资原因;提高投资热情对策
一、安徽省农村税费改革路径的演变
我国的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农村的税费改革试点都是从安徽开始的。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安徽省涡阳县新兴镇出于“费收的让农民弄个明白”和让干部从“忙不完收费”中解脱出来的思路,进行的“费税合一”改革,由此拉开了的改革序幕;此后1994年太和县开始、1996年后在阜阳地区推行的“税费合并、统一征收、统一管理、分开使用”改革;1998年五河县开始试点将“五统”改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税的改革;1999年安徽省有关方面选择了来安、怀远、濉溪、望江四县进行了“取消乡统筹费,调整农业税计税常产和税率、重新确定计税耕地面积、改进‘三提’征收方式,完善农业特产税征管”试点;到2000年3月国务院发出《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即2000年中央7号文件),决定在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安徽大省进行全省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试点,标志着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在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安徽省农民政策性负担约54亿元,人均负担109 .4元、亩均负担93. 8元,当时的乡镇运转经费主要就是靠农民供养,即所谓“以农养政”。2000年开始实施税费改革试点后,省财政在中央财政大力支持下,对县乡因免除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农业税附加等政策性减收全额埋单,补助县、乡、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60亿元,至此宣告过去“以农养政” 时代 的结束。
2002年安徽省在原有方案基础上,一是坚决制止向农民乱收费,详细规定了农村中小学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并在国家级贫困县对农村初中和小学实行“一费制”;二是对农民建房、结婚登记和计划生育等,除按规定向农民收取证件工本费和其他合法费用以外,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取消;三是将茶、果的农业特产税税率下调到8%,并选择萧县、砀山两县进行将水果等生产环节的农业特产税全部改征农业税的试点;四是取消基本水费,一律实行计量收费,并详细规定计量水费的收取标准;五是选择天长、五河两县进行给农民直接补贴试点,即在放开粮食收购价格、放开粮食购销市场的基础上,将国家实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政策间接给农民的补贴转为直接补贴。
2005年是安徽省全面减免农业税的第一年,政策给农业带来的影响已经初见成效。免除农业税后,全省财政将因之减少收入19. 18亿元,同时增加对农民的粮食直接补贴资金1. 85亿元,两项合计21. 03亿元,农民人均可增加收入43 .8元。2006年是安徽省农民享受政策优惠最多的一年,农民不仅免除农业税,还可享受8 .65亿元的粮食直接补贴、4亿多元的水稻良种补贴、6 .83亿元的综合直补资金预计人均享受财政补贴41元。2006年6月份,安徽省又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首家开展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省,其试点工作 内容 是推动农村流通主体、流通方式、政策手段、管理体制四个创新,构筑农村消费品流通、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国内销售、农产品出口和农村市场运行监控服务五大体系。力争用3年的时间,培育2个国家级大型流通龙头 企业 、10个省级和30个市级龙头企业,建设日用消费品连锁超市8000家,农业生产资料连锁超市6000家,以及200多家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初步建设起高效畅通的农村商品流通 网络 体系。通过这些改革,必将会给安徽省农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二、 目前 安徽省农户投资存在的主要 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农业生产取得了重大成就,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目前仍处于比较艰难的爬坡阶段。从总量看,2005年全省一产增加值959 .6亿元,比2000年增加217 .8亿元,年均增加43 .6亿元,只相当于GDP增量的8 .8%;从速度看,“十五”时期,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仅增长1 .3%,分别低于第二、第三产业12 .3个和11 .4个百分点,也低于全国2 .6个百分点;从产出效率看,2005年全省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为5307元/人,比2000年提高1632元/人,但与二产、三产的差距扩大,以近50%的劳动力创造的GDP还不到全省的五分之一。农业是国民 经济 的基础,投资状况对其发展影响很大。
投资是生产规模扩大、技术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投资的作用是在于通过投资有效地重新组合生产要素、调整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对农业部门也不例外。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以来,安徽省农业投资主体从主要是政府与集体的投资转向了农户,农户作为农业经济活动的主体地位在制度上获得了认可,成为农村社会经济中最重要的经营决策单位,其投资能力和倾向对农业投资产生根本性影响,对于实现农业稳定持续发展有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自安徽省开始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以来,使减轻农民负担的目标基本实现,也增加了对农业投资的兴趣。从2000—2004年,安徽省农民人均收入从2585. 56元增加到3373 .65元,而农民农业投资额从498 .88元增加到787 .10元,但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和家庭经营费用支出占农民人均收入的比重却在2 .35%和18 .56%左右;再从家庭经营费用支出和占农民人均收入的比重情况来看,农户家庭经营费用支出从2000年的445. 22元占17. 22%增长到2004年698 .30元占20 .70%;而购买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从2000年的53. 66元占2. 08%增长到2004年的88. 80元占2. 63%,虽有增加但增长不快。
这就表明,虽然安徽省经过减免农业税对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业投资在向好的方向转变,但是也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 农户农业投资的盲目性及短期性。近几年,由于农产品有关的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农民从国家取消税费和对农业补贴得到的政策礼包不断被吞噬,农民对农业生产投资热情和能力下降。据安徽省农调队的抽样调查,2002年农户固定资产投资中有71. 6%是用来建房,只有29 .4%是用于生产性投资,这必然会影响以后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主体的单一性。安徽省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要依靠乡、镇、村行政组织,税费改革后乡级财政收支困难,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减少,基层组织维持运转都有困难,拿不出钱来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这势必导致了 现代 农业的发展速度与投入比重严重失调,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相对滞后,增长势头明显减缓。
3. 农户投资的非农化倾向性。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赋予农户的生产经营者自主权,但由于这种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明显的家庭内部分工性质,从而导致农业日益兼业化和副业化。2000年到2005年,安徽省农户家庭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从占67. 1%下降为56. 8%,年均下降2 .2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比重从28. 3%持续提高到38. 2%,年均提高1. 8个百分点,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这就难以激起农户对农业投资的积极性。
4. 农户投资的不稳定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户会相应地增加生产投入,特别是农地收益增加更能刺激农户增加农业投资;但如果农户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下降,农户投资也表现出增长乏力,甚至会出现2003年人均生产性支出-9 .3%的负增长情况,这说明了农户的投资具有不稳定性。
5. 农户投资量上的分散性。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我国地少人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各农户家庭所能耕种到的土地量减少,决定了农户不具备实现机械化的经济条件和技术能力,从而导致农户不可能成为实现机械化的基本经营载体。农户的价值取向使得即使具备了农业投资能力的农业大户,也不肯把资金放到回收率极低的农业机械上,从长远看必然影响农业规模经济的发展。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