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1)

2015-04-15 01:10
导读:其他论文论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摘 要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当前 影响 社会 和谐 发展 的突出
摘 要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当前 影响 社会 和谐 发展 的突出 问题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要着重从调整收入分配体制、提高农民素质、强化政府服务功能、转移 农村 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入手,不断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 和谐社会 提高农民收入 市场 经济

  十六大报告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 现代 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并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 中国 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农民收入长期低水平徘徊,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是当前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
1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1.1 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稳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这种基础地位更为突出。一方面,解决占世界1/4人口的吃饭问题,不仅关系我国的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国际粮价的稳定,以致涉及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另一方面,农民收入水平关系农民对农业生产投入的能力和热情以及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 历史 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作为市场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生产关系重要 内容 的利益分配制度的合理程度直接影响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积极性的高低。改革之初,“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种分配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取得历史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后来由于多方面的影响,农业发展缺乏持久的制度支持,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加剧,谷贱伤农、丰产不丰收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农村出现大面积抛荒,粮食出现连续减产等,这对于一个耕地有限、人地关系紧张的人口大国是极其危险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1.2 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循环
  社会经济发展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的。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物质生产部门,是第一产业。没有农业的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就不可能广泛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对第二、第三产业的基础地位愈发明显。一方面农业为 工业 提供粮食和原材料;另一方面,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国内市场需求的扩张。我国广大的农民是工业品的重要消费群体,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需求状况对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影响。近几年农民收入不高导致的农村购买力的低下已直接影响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势头。
1.3 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曾作过鲜明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我们必须消除两极分化,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社会主义不仅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而且要让全体人民共享生产力发展的成果,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公平分配是共同富裕的基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利益分配上,要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发展不同群体的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2 农民收入状况与城乡收入差距
  农村改革之前,经济落后,农民收入极低,增长缓慢。1978年全国农民人均年度纯收入为133.57元,比1958年仅增长60.62元,每年平均增长率只有2.9%,其中90%以上为实物,货币收入不足10%。改革以后, 农民在拥有了部分生产资料的同时,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农业生产连年大幅度增产,加上当时农产品供不应求,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1978~1997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57元提高到2 090.1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3.4倍,平均每年增长8.1%, 特别是 1978~1984年,实际平均增速达13.4%,但是从1997年开始, 由于多种原因,农民收入增长出现回落。1997~2002年5年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6%,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只增长3.8%。2004年是近些年来农民收入增幅较大的一年,达6.8%,但仍低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1984年是我国城乡差距最小的年份,城乡收入比是1.74?誜1,而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3.2?誜1,加上各种福利差距,实际可能达到6?誜1,几乎是世界上城乡差距最大的国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已成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3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分析
3.1 长期以来重工轻农政策的积淀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建国之初,为了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工业,国家对工农业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使资源配置向城市工业倾斜,农业仅作为发展工业的基础。农业的发展缺乏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决策者只是在农业发展不足而威胁整体经济发展时,才重新重视农业,致力增加农民收入,一旦矛盾缓和,又会减弱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农民利益的关注。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五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绩与经验(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