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发展及其背景(1957年6月—1965年)(二)(
2015-06-05 02:32
导读:其他论文论文,江村发展及其背景(1957年6月—1965年)(二)(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五1961年3月,吴江 总结 1958年公社化以来刮
五
1961年3月,吴江 总结 1958年公社化以来刮共产风的情况,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一)为了 发展 公社 经济 ,过高地要求社有经济占社、大队、小队总收入的30%左右,要求公社办工厂,连畜养场地也一定要养二千头大猪。因而,平调大队的土地、劳力、资金、工具、生猪,还拆用了大量民房等。桃源公社,原以万头羊驰名,但县里平调1 300多只羊支援别的公社,公社又从社内大队平调400多只羊到繁殖场,大队又调小队的,以及拿社员的羊灰、羊草不给钱等,以致桃源公社到1960年底只有5 000只羊,减了7000多只羊。还有的公社为了办蚕种场,逼一个 自然 村的二十户社员搬家,社员在迁走之前,把门窗全部卖掉,含泪而去。
(二)水利上无偿平调器材和劳力,动辄组织大兵团作战,调用非受益单位的民工,有时仅付食费,不付工资,有时什么都不付,要社员自带饭来。又无偿抽调耕牛、农船以及青壮劳动力到菀坪公社低产大队安家落户。但这些2 100个劳动力的年收入低于原有大队,还得由原大队补足等,更加增加了矛盾。又在大搞“丰产方”中大肆平调别地劳力、工具和肥料,并且不顾他人。群众讽刺说,“后进支援先进,标兵队变成调兵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因此,群众劳动时磨洋工,还怕船只被调,将新船沉到河底“藏”起来,称为“潜水艇”,水车破坏更为严重,烧的烧,卖的卖,坏的坏了。
(三)在上述严重情况下,经营管理更加混乱。特别是体制乱变, 影响 更大。如八都公社大队、小队的体制一年三变,东风大队由 历史 上不和、穷富悬殊的三个大队合并而成,水稻单产从639斤下降到302斤。又有小队食堂有300多人吃饭。大队、小队干部也随便调动。某大队十三个小队长都不是本地人。有个小队长被调了三次,群众叫他是“三上三下干部”。干部经常调动,抱有临时观点,不负责任,生产就搞不好。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评工记分不合理。一般是干部多记,干部家属多记,社员少记,老实人少记,甚至有些干部不干活,也记工分。有些地区甚至不评工记分,搞什么“
民主评议”、“思想分红”,根据所谓“思想好坏”来决定分配。在防止“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借口下,有些公社、大队,随便没收自留地。又在“共产主义”的借口下,随便侵犯社员的生活资料;任意平调社员的房子、桌子、门板、窗柜,以至锅、碗、筷等。有些干部还拿走社员的金首饰,被社员骂为“当官强盗”。还有在没有草烧时,搞“五无一光”,把无盖马桶、无底粪桶、无脚长凳、无把手锅盖、无柄脚桶全部烧光,连祖宗牌位等也一起烧去。在这种情况下,有些穷村的食堂搞得连买火柴的钱也没有。而旧账一直是只算不兑现。这时在有关材料里进一步讲老实话了。浮夸风主要表现在对1958年、1959年的粮食产量估计过高。1958年水稻原估单产897斤,实为527斤。1959年水稻原估单产970斤,实为594斤。部分社队卖了过头粮,不仅往返运粮浪费劳力、工具,而且分配不落实。1959年全县分配,有139个大队分空29.5万元,有29个大队向公社多交积累20万元,有96个大队欠社员485万元。普遍存在粮食卖过头,口粮吃过头,分配过头,社员用过头。某公社返回口粮300多万斤,分掉20万元公共积累。有的大队上欠公共积累,下欠社员工资,左欠供销部,右欠信用社,背了一身“冤枉债”。而且口粮接不上,夏熟口粮接不上双季稻,双季稻又接不上中稻,中稻又接不上晚稻,晚稻又接不上第二年的夏熟。
有的干部的浮夸已经发展到有意识地欺骗领导,骗取荣誉。有的队将水稻单产598斤虚报为1 042斤,还领取奖金1 200元。有的公社积肥以水河泥当干河泥 计算 。有的虚报三麦迫肥数。有的为了应付参观,把生猪7千头虚报为1万3千头,甚至还有将水稻单产吹为1万多斤的高产卫星。1959年地委储书记来检查生产,公社书记叫某大队支书把劳力全部集中在公路两边突击,怕人看见,又说见小汽车来就散开。结果来检查生产的同志一打招呼,社员就散开,而且愈打招呼,愈散得快,出足了洋相。不仅农业, 工业 上也是如此。1960年吴江化工厂上报生产硫化钙3吨,香精8.6吨,产值27万5千元,实际上一斤化工产品没有,一分钱也没有。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1961年在1960年实产基础上,吴江社员基本口粮全年平均380斤。粮食征购的办法是“多产多吃多购,少产少征购,减产少吃少购”。全年任务定到生产队,一次定死,不再变动,夏季预购,秋后结算。蚕桑也包到生产队,先奖励增产部分,超产一斤茧,奖一斤粮。如果还有结余,则60%归生产队,40%归大队统一分配。群众反映,“这个政策比高级社好,高级社时只有多劳多得钱,没有多劳多吃粮,现在多劳多得又多吃,真是从高级社的经验发展起来的。”又说,“任务一定死,心也定了,劲也足了,今年多吃粮食有希望了”,“任务包死,多收一斤就多吃一斤,再搞瞒产私分就没有意思了”。
1961年6月的全县夏季分配中报告说,各地一般坚持原来的三包,认真地结算处理三包一奖。全县3 702个生产队结算的结果,超产的有787个生产队,基本子产的有136个生产队,减产的有2 779个生产队。又决定,由于减产面积大,数量多,使得社员分配减少。如果预赔后,社员拿不到粮草。因此经过群众讨论,社员代表大会决定,采取夏季结算记账,秋后结算统一处理。社员对此,一般是满意的。有些地方提出三项保证:“保证劳动不缺勤,保证劳动超定额,保证秋熟超包产。”1961年6月,县里又搞算账退赔
工作总结。全县四级,县、公社、大队、生产队清理了平调账,兑现总金额72.9万元,占平调总数的98.63%。
但还遗留不少 问题 。例如,太浦河水利上调的四平车、轨道,拆迁的房屋,材料的损失。又有当时日工资低,仅0.19元,不足最低生活。如按每日0.5元计算,还须补发145万多元。这是县里的退赔。公社和生产队的退赔情况往往是推责任,甚至有账不认,连渔船等都有。还有的地方退赔不彻底,抵账过多,甚至假退赔,搞克扣,挪用和贪污。如开空头支票来往,打白条子。又如赔偿大炼钢铁时动员社员按废品计价的好锅子、好铜器,“手印倒盖了好几次,不见给钱”。时至1994年,太浦河的部分退赔问题还不能说完全解决。我已调查过一个邻近村子的情况。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在初级合作社时,吴江社员的自留地划定了,到高级社时没有动。1956年全县共有社员自留地30 177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平均每人6.6厘。但在1958年公社化以后,将社员自留地全部收归集体所有。1959年春天贯彻郑州会议精神时,又将大部分自留地退给社员。1959年全县自留地有19 163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平均每人4.37厘,比1956年少。因为有些自留地搞了基本建设,有些地改种了水稻,就没有退回。但在1959年冬天至1960年春天,为了解决食堂的蔬菜基地和养猪的饲料地。又收回一部分自留地。因此,1960年春天,全县社员自留地下降为17 467亩,占总耕地的1.71%,平均每人3.88厘。到1960年冬天,整风整社,按规定将总耕地面积的4%分给社员。不久在中央文件有新的规定后,又补足到自留地占耕地总面积的5%。1961年社员自留地增加到39 811亩,占3.9%,平均每人7.3厘。上述的具体过程,可称为自留地的“两放两收”。
这种不稳定的情形,严重地影响了群众的情绪。有的社员说,“多种不如少种,少种不如不种”,“种得好,要平调,种得差留自己”。有些地方连自留田都不种足,有意减产歉收。过去有些地方自留地上的产品,不仅可供自己食用,还可上市,现在连自给也困难。群众说,“自留地让我们种菜多好,也不会荒成这个样子”。
最后我们回到江村问题上来。费教授说,“在这段时期里,江村由于人多地少,所受的影响也较深。当时江村的人均耕地只有1.3亩,而平调土地、农具、资金的共产风以及不顾条件盲目扩种双季稻,改变耕作制度的生产瞎指挥又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粮食产量逐年下降。1959年水稻亩产652斤,1960年为600斤,1961年降至494斤。可是实际产量的连年下降却被浮夸风、高指标掩盖起来得不到如实反映,因而国家征购粮食的任务不断加码。该村所在的庙港公社,自1957年到1960年,逐年的征购数为:495万斤、798万斤、802万斤、969万斤。产量降低、征购过重的结果是社员口粮紧缩。1961年江村的人均口粮只有262斤毛粮,也就是说,每人每天只吃6两大米。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了人口的流亡现象。据统计,庙港公社的总人口1958年为22 571人,1961年为2l 315人,净减6%,而当时外流觅食的人数则超过这一净减数。”①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据本地人说,外流觅食现象在吴江历史上是罕见的,不像外省有些地方似乎已成传统,男的在家看门,女的带孩子外出讨饭。江村人外流到浙江山区,那里山芋等杂食较多,可以充饥。因此,有的妇女就在那里与人同居,甚至生孩子的,造成家庭问题。真是可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费孝通选集》第254页。
共3页: 1
论文出处(作者):惠海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