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从“农村包围城市”到“城市带动乡村”(1)(2)

2015-06-10 01:46
导读:3.资本带动。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这已成为共识。但农民进城只能解决农民问题,解决不了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目前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
                  3.资本带动。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这已成为共识。但农民进城只能解决农民问题,解决不了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目前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有两种思路:一是依靠国家投入,即政府主导;二是依靠农村内部和农民合作,即农民主导。这两种思路都有很大局限。首先,国家投入只能主要解决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等公共性问题,解决不了农业和农民发展的微观机制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也不可能再组织农民从事生产经营。二是农村内部的农民合作并不能增加新的生产要素,这种“劳劳合作”只能解决农民生活困境问题,解决不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问题。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必须增加新的生产要素。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表明,生产要素愈多,愈先进,生产能力愈强。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之所以相对落后,就在于长期只有土地和劳动这两个简单的生产要素。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先进生产要素从何而来,来自于资本。资本的特性就在于扩张,正是能够不断扩张的资本,才能将先进的生产要素带到它想要去的地方。中国的农业正处于相对性危机之中,即种田比较效益低,农民不愿意种田,同时也意味着转机。随着农民进城,为扩大生产规模创造条件,并将吸引资本下乡,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前几年我国出现的“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人由此从根本上否定资本下乡,强调依靠农民集体合作。[④]但我们需要进一步追问,农民集体合作能够产生新的生产要素吗,没有新的生产要素的增加,传统农业能够走向现代农业吗?所以,城市带动乡村发展,必须强化资本的带动,以建立现代农业。                   4.信息带动。当今的中国农村已深深卷入到全球化、现代化和开放体系之中,但农民组织方式仍然是以小农户为基础,构成社会化小农。[⑤]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最需要的是获得及时有效的信息,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小农民与大社会的对接。城市是现代信息的源泉。城市通过种种渠道,为农村和农民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改变千百年来封闭社会的格局,从而带动农村的发展。中国沿海地区农村发展先行一步,在相当程度决定于能够及时获得真实有效的信息。上个世纪以来,中国政府推行“村村通”工程,正在悄声无息而迅速地改变农村的状况。                    5.制度带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的主要经济制度。市场的核心要素是资本。资本的天然目的是追逐利润。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总是将资源配置到最有利可图的地方。相对分散的乡村来说,集中的城市具有天然的优势。所以,市场经济的发展,是资源迅速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必然创造出相应的制度来规范和引导市场发展。因此,伴随市场经济发展,城市不仅成为产品的生产地,同时也将成为制度创新的基点。如引领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资本市场及其交易规则,引领政治发展的现代民主政治,引领文化发展的现代知识及其传播机制,引领社会发展的现代文明社会的创立,都是以城市为基点而展开的。农村曾经一度为制度创新的基点,但这是在传统中国城乡格局下,城市缺乏活力而造成的。同时这种创新是一种为生存所迫的,低层次的。新农村建设和新农民的塑造都需要城市的制度带动。                    三、城市带动乡村的条件:新城市建设                    进入21世纪,中国城市的地位愈益重要,担负着带动乡村发展的历史使命。但是,中国的城市也面临由传统城市向现代城市转变。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必须开展新城市建设。否则,城市就无法带动乡村的发展。通过新城市建设,应使城市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自我发展的创造力。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由来以久。在中国,城市长期属于政治性城市、消费性城市,是政治统治的中心和堡垒。这正是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基本依据。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以农业支持工业,以农民服务市民,使中国城市具有特殊保护的特点。正是这一因素,造成中国城市缺乏自我创新的强大动力和活力。城市发展的动力在相当程度依赖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贡献。从当下中国城市发展的总体格局看,都不同程度缺乏自我发展的创造力。东部地区在相当程度上依靠中西部地区提供的低廉的劳动力,而不愿意为农民工提供应有的保护。中西部城市发展主要依靠从农民手中获得低廉的土地,大量属于消费性城市。这正是近年来,中央屡屡强调宏观调控而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难以遏制的重要原因。所以,新城市建设必须使城市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型,不是依靠农村和农民的贡献,而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城市发展。没有这种具有强大自主创造能力的城市,不仅无法带动农村发展,反而会给新农村建设带来新的负担。这也是许多人将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的重要原因。                   应该看到,随着统筹城市发展战略的提出,那种依靠廉价的土地和劳动支撑城市化的道路也很难延续下去了。土地作为一种紧缺资源,其价格将迅速提升。向城市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正在发生代际更替,新一代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正在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换,他们不仅要求有适当的工资,而且要求相应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劳动力价格的上升是不可避免的。在这背景下,城市必须尽快实现转型,强化自我发展的能力,以此担负起带动农村发展的重任。                    2.具有区域联动的辐射力。中国的传统城市体系是根据政治统治需要建构的,城市布局不合理,资源集中与行政权力集中密切相关。行政权力愈大的地方,资源愈集中。由此造成中国资源过分向大城市集中,大城市愈来愈强,中小城市和城镇相对弱小。这种畸型的城市结构无法有效地带动广大乡村的发展,缺乏区域联动的辐射力。因为,一个城市的辐射能力总是有限的。中国东部地区作为发达地区,在相当程度源自于有一个大中小城市和中心城镇共同形成的城市体系,能够带动乡村的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体系不合理,特别是缺乏能够辐射乡村的中心城镇。这也是这些地区的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坚固的重要原因。                    3.具有变革乡村的影响力。以城市带动乡村并不仅仅是财政支持乡村,更重要的是变革乡村,特别是将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由此就需要城市资本下乡。而在这方面,中国的城市基本上无所作为。即使在东部发达地区,也是发达的工业与落后的农业相并存。在中国经济最发达,也是最活跃的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发达的只是工业,农业则成为“跛腿”。中国的台湾省面积比广东、浙江和江苏省都小,但它有若干个种类的农产品的出口位居世界第一。发达地区不仅在于工业发达,同时还在于有发达的农业。而在当下,不仅中西部地区将农业视为包袱,东部发达地区对于农业发展也缺乏热情,由此也使这些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受到极大制约。对于东部发达地区而言,不仅要消化农民,更要着眼于变革传统的乡村,通过资本下乡将先进的生产要素输入农村,不仅成为工业强省,而且成为农业强省。                    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03JZD0031),并得到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科研资金支持。                   作者简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①]参见潘维:“组织贫困农村建新城”,《战略与管理》2004年第2期。                   [②]参见温铁军:《两个没有看见和两个支持体系——关于建设新农村的理论问题》,“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06年1月26日。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04页。                   [④]李昌平:《保护“三农”的根本措施——重新扶持农民合作起来》,参见“中国乡村建设研究网”2006年10月22日。                   [⑤]参见徐勇:《“再识农户”与社会化小农的构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海金:《以城带乡: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城市化走向——以武汉市双柳“乡改街”为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2.杜受枯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成都市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考和建议》,<<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6年10期。                   3.李东升:《城乡互动 协调发展》,《光明日报》2006年12月29日。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我国农民的社会分层结构和特征(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