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抗旱中的水利设施、村级组织和农民(1)

2015-06-08 02:33
导读:其他论文论文,抗旱中的水利设施、村级组织和农民(1)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内容摘要:2005年荆门区域遭受大旱,由于大中型水利设施不

内容摘要:2005年荆门区域遭受大旱,由于大中型水利设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农民只能依托小水利抗旱,造成水稻因旱减产。荆门旱灾的形成源于近年水利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及税费改革导致了农田水利系统的衰退。改变这种令人堪忧的状况,必须确定并协调好国家、乡村组织及农民在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和使用中的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我国干旱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2004年,南方许多省份发生了冬春连旱和秋冬连旱,全国农作物因旱受灾面积17255千公顷,其中成灾面积7951千公顷,因旱损失粮食231亿公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15亿元。12005年,南方部分地区又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旱灾的频发及成灾程度,折射出我国现有的农田水利系统抵御旱灾能力的减弱,对此,人们应予以高度重视。以下以2005年荆门农村抗旱调查为基础展开对相关问题的讨论。          一、2005年荆门农村抗旱中的几个片断                 2005年,荆门区域遭遇大旱,农民抗旱时间之长、抗旱之难为十余年来所罕见,抗旱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很值得人们总结和思考。            官桥村六组电机拍卖后的尴尬。官桥六组是一个只有20多户,200亩水田的小组,大部分农田分布在一条小河的两岸,水源条件极好。1980年代初,六组在河边建了两个一级机台和一个二级机台,配备了三台13千瓦的电机,由小组长安排抽水员定时抽水,只要河里有水,全组的农田从来没有出现过因旱减产问题。2002年税费改革,裁减了小组长,由村干部兼任小组长。由于村干部不是本组人,加上税费改革后禁止村级组织介入农户的生产环节,2003年春,小组会议决定将组里的电机拍卖,由农户自己找私人抽水或者买潜水泵。电机被本组人买去。由于电机是严重老化产品,三台电机总共才卖了350元。为了让别人愿意来抽水,买主花了近2000元更新设备。但本组农户却不愿来买水,而是自己购买了潜水泵,解决用水问题。2003、2004两年干旱,但小河未断流,农户可以用潜水泵抗旱。由于潜水泵出水量少,且抽水秩序混乱,通常是几十台潜水泵的电线随意搭在高压线上,导致断电频繁,许多农田因抗旱不及时而减产。2005年大旱,小河断流,所有机台、潜水泵都发挥不了作用,导致许多稻田绝收。            困局中的大碑湾泵站。大碑湾泵站是湖北省大型电力提灌站之一,是荆门市水利骨干工程。工程于1979年建成使用。灌区总面积600平方公里,覆盖9个乡镇一个农场,共150多个行政村。泵站从汉江引水,设计灌溉面积45.32万亩。            然而,这样一个大型水利设施自1990年代中期后便开始陷入卖水难之中。2002年春,荆门大旱,老百姓等水下秧,泵站先将水抽上来,囤在主渠内等各村来买,但没有哪个村能收齐抽水款,结果,由于水囤在水渠的时间过长,水渠被胀破,不仅冲垮了附近数百亩农田,泵站为修复渠道还花了数十万元。2004年,泵站为解决卖水难问题,与灌区内的部分村组达成承包抽水协议。参加的村组以计税面积为基数,泵站按计税面积的90%收取承包抽水费。落实承包面积2万亩,每亩的承包费为,灌区上游20元/亩,下游40元/亩,参与承包的村组每年4月份交一次钱,6月份小麦上市后再补齐。2004年属一般干旱年,泵站承包收入58万元,除掉27万元电费,基本上保本经营。但2005年泵站与这些村组再承包时却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上下游农户对承包价格有异议,下游认为价格比上游多一倍,要求按方收费,但按方收费难以操作,且若按方收费,许多上游农户就不参与,他们可以捡漏水甚至偷水,上游不参与,下游也搞不成,而且从何处计量也是一个问题,在下游计量,泵站负担不起,在上游计量,农户承受不了;二是2004年末,有些参与承包的农户挖了堰塘,不再参与承包,导致2005年的承包面积比2004年减少了3000亩。由于2005年属特别干旱年,泵站收入48万元,但因运行时间长,电费花了34万元,导致泵站严重亏损,未参加承包的老百姓也遭了秧,如2004年参与承包的杨集村,因嫌承包费高而没有参与,1100多亩稻田全部干死,沙山村的许多稻田,因未参与承包,甚至连秧都未插上。            贺集村三组打井抗旱。新贺泵站是一座建于1976年的中型泵站,灌区覆盖官桥、季桥、新贺、贺集、吕集五个村庄。虽然泵站曾陷入经营困境,但2003年,我们利用外来援助对泵站进行了改制。1改制后的泵站能为季桥、新贺、贺集三村的十余个小组抽水。贺集三组紧临新贺泵站,但由于组内无人组织从泵站抽水,农户只好打机井灌溉。2003年打井时,由于井少,打很浅就有水,后来打井的农户越来越多,井越打越深,成本也不断增长。2004年打井成本为40元/米,2005年升到了50元/米。因为旱情严重,打井人的生意很多,不但打井价格不断上涨,材料负担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如以前打井人包料(过滤网、铁丝等),现在却要打井农户自己承担。即使如此,没打井的农户仍然计划打井。因为别人都打了井,都有水抽了,自己的田夹在中间却没水,这种情况下更加无法从泵站抽水。            但打井并不能解决抗旱问题,且容易闹出矛盾。农户贺某2003年打了一口井,算上潜水泵、水管等总开支为2000元。2004年其邻居汪某想入股,经过协商,汪出1000元参与合伙,井算两家合股资产。2004年旱情持续时间短,水稻下秧后,天气正常,抽水不多,两家相安无事。2005年,旱情严重,而且由于打井的人多,这口机井经常被抽干。贺担心因为供水顺序而与邻居闹矛盾,就把1000元退给了汪,并对他解释道:“我不要你的钱,我有水你来抽,没水你不怪。”汪无可奈何,只好退股,并视贺家的抽水情况从贺家机井上搭水。但搭水成本高,5元/小时,没有机井的农户,光插秧水费就达到每亩近百元。由于机井出水量少,抗旱不及时,2005年,三组的绝大多数水田都因旱减产,没有机井的农户,有些稻田甚至绝收。            新贺四组村民偷水抗旱。新贺四组的农田地处新贺泵站出水口,其农田如果通过泵站抽水,每轮抽水至少要抽16小时以上,然而,2005年第三轮抽水却只花了五个半小时,并且不是以小组为单位找泵站抽水,而是一户或数户联合抽的。有些农户是完全或部分依靠泵站抽水捡漏水或偷水解决抗旱问题的。目前,泵站对漏水和偷水都没有办法应付,泵站管委会理事长陈冰说:“碰到偷水的,只能说一说,都是熟人,能怎么样?”            村民贺某,在小组其他村民联合筹资从泵站抽水时拒绝交钱,并表示他不要水,大家都知道他指望偷水灌溉。为了对付他,抽水时,陈冰专门在他的田边转悠,贺某本人也在田边转悠。等陈冰一转身骑上摩托车,他就跳到田边将缺口扒开。谁知陈冰只是佯装离开,他迅速调头回来,将偷水的贺某抓了正着。贺某连忙说:“缺口不是我扒的,是水流胀开的!”陈冰没有多说什么。后来,陈冰又一次抓到贺某偷水,调侃说:“又是水流将缺口胀开的?”贺某十分不情愿地说:“这次的水钱,我出!”            贺吕湖承包引发的上访。贺吕湖位于贺集、吕集的北面,面积1000多亩,为贺集、吕集两村共有。在1990年代中期流行“四荒”拍卖中,湖面一分为二,两村共同修了一条分水堤,明确了各自的水面,两村亦先后将湖面拍卖给了别人养鱼。贺吕湖是吕集全村两千多亩水田的唯一水源,一直用于农业灌溉,自湖面被拍卖后,经营者便在湖中养鱼。正常年景,养鱼、灌溉两不矛盾,稍遇干旱,矛盾便出来了。2004年,荆门区域春旱,由于沿河抽水,流入贺吕湖的小河断流,当时正值中稻插秧时节,村民们只好抽死水。由于湖面大,若将湖中水抽干,亦可保证全村的水田插上秧。然而,拍卖时承包者与村里就有约定,即当湖中水深只有1米时,便不能再抽水。原本就天旱,加上又没有来水,仅抽了一个星期就到了双方约定的警戒线,承包者便出面阻止抽水,此时尚有五分之一的田没有抽上水。有协议在先,村干部出面做工作也没有用,承包者坚持若要抽水就必须补偿损失,而村民认为湖水是天然水,一直都是用于灌溉的,便不愿交钱,当然也没有人敢抽水,因为承包者不仅有协议,而且强悍(没有这点特性是不敢承包的),那些没有抽水的农户只好盼天下雨,幸好一个星期后,果然下了雨。2005年比2004年更旱,贺吕湖因为抽水问题引发了更为激烈的矛盾,以致村民到市、县上访。最后,经过镇政府多次协调才将矛盾缓和,并解决了农民的抗旱用水。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农民债务是新农村建设的拦路虎(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