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1)

2015-06-16 01:06
导读:其他论文论文,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提要:本文尝试用"半城市化"概念来分析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的
提要:本文尝试用"半城市化"概念来分析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融合问题。"半城市化"是一种介于回归农村与彻底城市化之间的状态,它表现为各系统之间的不衔接、社会生活和行动层面的不融合,以及在社会认同上的"内卷化".由于系统、社会生活和行动、社会心理三个层面的相互强化,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出现长期化的变迁趋向,这是对中国社会发展提出的一个严峻挑战,对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和变迁是相当不利的。 

  关键词:半城市化;社会整合;嵌入;社会认同;系统  
        
  否允许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经商、是否走城市化道路这样一些问题,曾经困扰了中国几十年,进入21世纪后,似乎已经不再是问题了。

  然而,现在我们面对的挑战是如何让进城的农村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最近几年,社会各界都在为农民工问题而呼吁,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旨在改善进城农村流动人口状况的政策,比如要求让他们的子女在城市与其他孩子享受同等的教育待遇,要求将他们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等等。这些政策以及一些相应的研究主要针对如何改善他们在城市的"暂居状态",很少考虑到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融合。然而现实中却出现了超出"暂居状态",长期留居城市的变化趋势。因此需要从更远、更广的视野去研究和看待农民工在城市社会的生存现状。 
        
  一、研究视角和问题 
        
  经历2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当前的中国社会却深陷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但没能解决的整合困境,即劳动分工导致的利益分化和冲突如何可以成为规范整合(normative integration)的基础(参见Gough Olofsson,1999)?这在进城的农村流动人口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已经加入城市的劳动分工,承担着城市专业分工的一些重要功能,但是并没有自然地整合到城市社会中去。"分工绝对不会造成社会的肢解和崩溃,它的各个部分的功能都彼此充分地联系在一起,倾向于形成一种平衡,形成一种自我调节机制"(涂尔干,2005:193).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找到了工作,也有钱可赚,但是,最近几年以来,他们的权益受损问题、子女得不到公平教育、受到社会歧视等等社会整合问题却越来越突出。

  劳动分工,并不必然产生平衡机制,并不意味着达成社会整合。实际上涂尔干也意识到这一点,而卡尔。博兰尼(Karl Polanyi)在其大转变理论中提出的嵌入(embedding )观点对此更具解释力。他说,人类历史经历的两大转变——即从传统社会(traditional society)向纯市场社会(pure market society )转变,再从纯市场社会向受规制的市场社会(regulatedmarket society)转变——中,纯市场社会经历了脱离嵌入(disembedding)和嵌入(embedding)两个过程,而真正脱离嵌入的时间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是很短暂的。在他看来,在大部分的历史时间中"不是经济嵌入在社会关系之中,就是社会关系嵌入在经济系统中".纯市场的独立存在,势必会对社会系统乃至文化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损害社会整合和系统整合(Polanyi,1957).也就是说,仅凭市场,不但解决不了社会整合问题,反而不利于社会整合。

  从博兰尼的理论来看,改革开放使中国经历了从计划体制下分离和引入市场的"脱离嵌入"大转变,大大地加快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转变过程中,出现了部分市场处于长时间的"脱离嵌入"状态,没有与社会、制度乃至文化系统实现很好的衔接(或重新嵌入),从而带来许多社会整合问题。用这一观点来反观农村流动人口与城市社会的关系,就会发现:农村流动人口虽然进入城市社会,但他们主要还是在不太成熟的市场层面与城市发生联系,即使在市场层面,他们也只能在城市的"次级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难以进入城市主流劳动力市场(李强,2005).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20多年时间里,农村人口进城,一直被当作纯粹的就业者和劳动者,被局限在次级的劳动力市场,大多从事非正规就业,有限地参与城市的劳动分工,并没有与城市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系统实现有效的衔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我们将这种现象概括为"半城市化".

  当然",半城市化"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从整合理论看,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在城市的一种社会融合,按博兰尼的看法,是经济活动与社会、制度和文化的相互嵌入。也就是说,城市化包含三层涵义:一是系统层面的整合,即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及制度系统四者相互衔接,而不是脱节的,农村流动人口仅仅从经济系统上被接纳,在其他系统中却受到排斥,不能说是实现了城市化;二是社会层面的整合,即农村流动人口在行动、生活方式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不存在明显区隔;三是从心理上认同于城市社会,对城市有着归属感。由此观之",半城市化"并没有在三个层面上实现完全的"嵌入":农村流动人口虽然进入城市,也找到了工作,但是没有融入城市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系统,在城市的生活、行动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疏远乃至不认同的感受,处在"半城市化"状态。①「我对"半城市化"的使用,深受美国学者P.H.廖塔、詹姆斯。米斯克尔的启发,他们指出,"半城市化的各种背井离乡的人口也有可能形成其他一些黑暗地带。现在有数千万的难民生活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苏丹以及非洲大湖地区的半永久性的营地里。这些人口密集的名副其实的贫民窟(那里的生活没有机会,没有希望)会自行演变成类国家,成为动荡的沃土"(廖塔、米斯克尔,2004).他们所说的"半城市化"包含这样三层意思:第一,流入城市的是那些难民,他们根本没有生活机会和希望;第二,他们会在城市中长期生活下去;第三,他们生活在城市贫民窟,那里成了社会动荡的沃土和类国家(即暴力滥用).但是,本文使用的"半城市化"是基于社会整合理论,在含义上与此有很大的不同。」

  以往在讨论城市化的时候,往往缺少对"城市化不彻底"的概括和分析。"半城市化"概念的提出,从社会整合层面上弥补了城市化研究的不足。具体地说,这个概念有三层涵义:第一层涵义是系统之间的不整合,即城市各个系统之间相互不衔接和不整合,在中国主要表现为市场系统与社会、体制和文化之间的不整合;第二层涵义是社会不融合,表现为不同城市人群在生活、行动等实践层面之间相互不融洽、隔绝和排斥等;第三层涵义表现在心理上的排斥、歧视和不认同。这三层涵义是紧密相关、相互作用的,系统间的不整合导致社会的不融合和心理的不认同,而后两者反过来也会成为系统不整合的根据或借口,从而强化系统的不整合问题。由此可见,"半城市化"这一概念也就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处在系统整合与社会融合和社会认同之间一种负面的双向互动关系的状态,即系统的不整合对社会融合和社会认同的负面影响以及后两者对前者的强化。

  与城市化相比,"半城市化"的关键就在"半"上,形象地看,犹如一个人一只脚已经跨进门槛,另一只脚还在门外一样,是一种分离的现象。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就在于,他们虽然进入了城市,在城市找到了工作,也生活在城市,但是,问题在于,城市只把他们当作经济活动者,仅仅将他们限制在边缘的经济领域中,没有把他们当作具有市民或公民身份的主体,从体制上没有赋予其他基本的权益,在生活和社会行动层面将其排斥在城市的主流生活、交往圈和文化活动之外,在社会认同上对他们进行有意无意的贬损甚至妖魔化。按博兰尼的整合理论,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就体现在体制、社会生活行动和社会心理三个层面上的不整合。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二、农村流动人口"半城市化"的社会具象 
        
  从上述三个层面进一步透视和分析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具象,可以看出:在系统层面上,由于没有社会系统、制度系统和文化系统的配套改革,导致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社会不能享受完整的市民权利,他们不能与城市居民"同工同酬、同工同时、同工同权"(陆学艺,2005),权利配置错位且不完整。在经济活动上,农村流动人口只能从事非正规就业,并且没有被赋予组织权、社会保障权、发展权(比如受培训、受教育等)等,他们的发展能力以及向上流动的机会也就受到了限制,甚至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地弱化和减少。在城市的社会生活行动层面,他们不能进入城市主流社会,只能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地带,与城市居民形成了明显的隔离,难以建立交往纽带。由于缺乏与城市居民的交往和理解,享受不到基本的市民权,于是,他们在城市社会中失去了话语权,经常遭到城市社会的歧视和妖魔化,成为城市社会问题的替罪羊和首选的排斥对象。在社会心理层面,由于不被城市居民所接纳和认可,反过来也导致了他们对城市社会的复杂情结,逐渐地转向对内群体的认同,寻找内群体的情感支持和社会支持。下面从三个方面揭示这种"半城市化"的社会具象。

  (一)非正规就业和发展能力的弱化

  就业非正规化是系统不整合的综合体现。按国际劳工局的定义,就业非正规化是指所从事的劳动"得不到公共当局的承认、记载、保护或管理",因此经常被剥夺了七种基本保障:劳动力市场保障、就业保障、工作保障、生产保障、技能更新保障、收入保障和代表性保障(国际劳工组织,1972).虽然在政策文件和法律中也有保障农村流动人口的基本就业权利的规定,但是在实践层面,他们的就业权利很不令人乐观,因为城市各个系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错位。

  农村流动人口是当今中国城市社会中最大的非正规就业群体。有统计表明,在中国城市,2000年有112251亿非正规就业人员,其中11134亿是从农村劳动力转移过来的。从城乡分布来看,城镇非正规就业人员占多数,达7046万,其中农村转移劳动力达6135万(转引自王萍,2004).与其他非正规就业者相比,农村流动人口有如下特点:得不到法律和制度的有效保护,经常受到市政管理部门的清理和追赶;报酬低,是城市社会的"工作中的贫穷者";工作环境恶劣,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得不到正常的休息保证,更享受不到法定的节假日休息权利;就业不稳定,缺乏职业经历累计和晋升的保证机制。

  非正规就业将农村流动人口锁定在单纯的劳动力上,没有给予同等的其他权益和发展机会,比如教育和培训机会、晋升机会、社会保障权益等。机会的欠缺和不公正,显然不利于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农村流动人口处在被市场和再分配权力双重弱化的处境: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越来越弱势化;另一方面由于受利益结构刚性化的影响,再加上农村流动人口缺少发言权和影响力,因此,再分配体系难以出现向农村流动人口倾斜的调整和改革,使得他们缺少公共服务和社会支撑系统的保障。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教育系统。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一个公正的教育体制是让所有人享有均等的机会,在这样的体制中农村流动人口的后代可能获得比他们自己更强的发展能力,而不是相反。尽管最近几年政府试图改变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不平等状态,但是效果很不理想。比如各地政府不再允许公立学校向外来人口子女收取赞助费,但各种变相的收费仍然层出不穷;在公立学校上学的成本(包括生活成本)太高,使得农村流动人口难以承受;还有不少学校拒绝接纳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公立学校对农村来的孩子存在严重的歧视;他们中的不少人不能持续而稳定地在城市上学,到了上初中的时候,因为受升学的学籍限制,父母不得不把他们送回农村上学,断断续续的教育不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等等。所有这些因素严重地损害了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权益和机会,他们中的不少人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老师也对他们失去了信心和耐心,甚至表现出非常歧视的态度。

  一些进入公办学校的孩子已经因为忍受不了歧视而离开。北京一家媒体记录了这样一个女孩8岁时离开公立学校的故事:"课间操的时候,我头晕,就回到教室,他们(本地孩子)回来就说丢了一支笔。非说是我偷的。我特别难受。跟谁都没说,压在心里。我就让爸爸把我调到这个打工子弟学校来了。"

  曼曼现在在附近的公立燕子矶小学上学,学校给免了赞助费,赞助费本来要交1000块。她只上了两个月学前班就上一年级了,老师问她懂不懂,她就点头。"在家里,我们都说'会不会'.她不知道'懂'的意思呢。"母亲说。曼曼的两个眼圈总是黑的。她每天晚上做作业最早要做到9点钟,最晚要熬到12点。因为父母只读过一年级,基本不怎么认字。没人教她,她一个人蹲在那琢磨半天。"作业做不完,老师要凶的".有两回,曼曼都湿着裤子回家,"作业做不出紧张得尿身上了。"母亲发现几次曼曼放学带回来的都是冷饭,问她怎么回事?她说:"老师说做不完作业不准吃饭,我老做不完,就只好把饭盒放在书包里。""我和另外一个孩子是班上最笨的孩子。第一次考试只考了4分。"曼曼说:"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有父母教呢?"①「以上两则故事都摘自2004年12月2日《南方周末》有关"民工第二代"的报道。这两则故事很能说明相当多的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的受教育状况。」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显然,在城市,农村流动人口本身就是弱势人群,他们的子女在教育机会上没有享受平等的待遇,加上社会的歧视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并没有因为教育而改变其父母带给他们的弱势地位,相反,父母的弱势地位反而通过各种机制传递给他们,使他们不能增强在城市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二)居住边缘化和生活"孤岛化"

  只允许农村人口进城工作,而没有从其他体制上接纳他们,或者说没有让就业体制嵌入到其他体制中去,其结果是,农村流动人口不能获得稳定的就业和收入来源,没有能力租住或购买体面的住房,导致居住的边缘化和生活的"孤岛化".

  居住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个人及家庭的社会地位,中国许多城市放开户籍吸纳外来人口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固定的居住条件。国际上对城市移民居住条件的比较研究表明,农村向城市移民,在居住上经历了逐步融入的过程:第一步并不是直接拥有自己的房子,而是先租房子住,一般租住在城市中心贫民区,然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离开贫民区,在城市边缘地带修建简陋棚户,逐渐将其改造为更加坚固的房屋。①「参见John F.C.Turner 的研究,转引自吴维平、王汉生,2002.」

  目前中国城市的农村流动人口大多停留在租房子阶段,他们在城市基本上采用三种居住形式,即租简易房子,自搭棚屋,住在雇主提供的房子。从区域上看,他们大多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虽说现在还不能用"贫民窟"来描述中国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居住条件,但至少可以说他们的居住条件是非常"边缘化"的,表现为两方面:第一,他们是城市低租金、非正式的房屋租赁市场的最大主顾;第二,居住在城市最简陋、环境最恶劣、区位最差的房子里。

  受收入低的限制,农村流动人口能承受的房屋租金大多在500元以下,有不少人集体租房子住,每个房间月租金100多元。他们中只有少数人能承受得起一个人居住或一家人居住的房租负担,但租金也不会很高。由于就业和生活不稳定,他们不讲究在城市的居住条件,只要能避风躲雨就可以了,不会奢望有空调或取暖设备、洗澡设施,也不计较室内有没有卫生设施等。城中村的房子最适合农村流动人口的需要,也有利于他们的社会交往。据深圳市有关部门估计,深圳当前950万外来人口,大约有700万居住在城中村。一个只有400户、2000多原村民的城中村,吸纳了8万多外来人口,是原村民的40倍之多。深圳布吉镇本地人口只有715万,外来人口多达100万,后者是前者的1313倍,其中大多居住在城中村。①「2004年笔者对深圳的调查。」成都市作为西部地区的一个省城,也有不少城中村,其中大部分集聚了比本地人口多很多的外来人口。成都市有关部门介绍说,成都市包括成华区青龙厂、站北路、五块石、洞之口、肖家村等15个辖区,现在已经成为外来人口居住区。有不少地区外来人口超过本地人口,有的地区几乎每家每户修房屋出租,成为当地一大产业。②「2003年6月,笔者对成都某派出所的调查。」

  还有不少农村流动人口住在单位提供的厂房或工棚里,条件大多比自己租的房子还差,十多人乃至几十个人拥挤在有限的空间里,过着"集中营"式的生活。特别是在一些建筑工地,农民工住在临时搭建的棚屋,冬冷夏热,没有厕所,没有可供洗澡的地方,工人就在露天下沐浴,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洗澡成为大问题,一些农民工反映说,他们根本不敢洗澡。到了夏天,屋内温度比屋外更高,晚上,他们宁可坐在屋外乘凉,也不愿回到屋内忍受高温煎熬。居住条件更糟糕的是一些进城捡垃圾的农村流动人口,他们根本不去租房子,而是在城郊空旷地带,或者在某个树林里,用捡来的塑料布、破旧的门板、塑料泡沫、纸板箱搭个棚屋,到公共自来水龙头那里挑水喝。笔者在深圳调查时,曾看到来自河南、安徽等地50多户拾荒者居住在一片废弃的荒地上,污水横流,蚊子苍蝇满天飞舞,这是居住在深圳这个现代化大都市的人所无法想象得到的。

  居住在与城市隔离的"孤岛"之中。使农村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表现为非正常化、隔离化和村落化三个方面。

  所谓非正常化,是指他们的生活不稳定、不完整,他们中的不少人过着单身生活,生活在同性别的人群中,接触不到异性朋友。已婚者没办法过上家庭生活,性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有的是与子女长期分离,子女在农村靠老人照看,缺乏父母的正常呵护和监督,从而产生各种社会化问题。

  所谓隔离化,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只生活在他们自己的圈子中和有限的空间里,在生活和社会交往上与城市居民和城市社会没有联系,更不能分享日趋丰富的城市公共生活。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全球化体系下的中国农民(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