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社会利益矛盾的主要危害(1)

2015-08-13 01:00
导读:其他论文论文,社会利益矛盾的主要危害(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一定的利益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一旦利益矛盾突破
一定的利益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一旦利益矛盾突破了社会治理的“界点”,必然对社会的发展带来隐患,甚至直接阻碍社会的进步。中央与地方、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并非转型期中国所特有,在主权国家治理中,都可能遭遇。但是,转型期中国的这些矛盾,具有中国式甄维,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更大。本文重点从转型期社会利益矛盾对中央权威、对共同富裕、对资源利用、对生态环境、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五个方面,分析利益矛盾对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危害。         一、利益矛盾损害中央政府权威           任何一个国家,中央权威作为主权的体现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中央政府部门依法做出的决定在地方得不到落实,必然对甚至整个社会得以维系运转的法治权威提出严峻的挑战。           保持中央政权的强有力状态,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客观需要。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社会现代化,一方面,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打破传统的社会秩序和传统观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又必须克服导致经济和政治不稳定的因素和矛盾,把社会现代化运动纳入可持续发展的程序性轨道。这就必须要有中央的权威,否则,必然带来发展的缓慢、动荡甚至内乱。印度的经济学家曾说,中国经济能够比印度发展快,就是因为中国政府有足够的权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了经济建设上。如果在发展的过程中,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关系出现严重的不协调,地方官员拥权自重,不断挑战中央的权威,把中央政令当作一纸空文,势必使整个国家管理失去规范,改革的各项政策就难以落实,就可能使改革半途而废或者发生质变。           保持中央政权的强有力状态,是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化、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国家要在激烈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基本前提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配置。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所导致的不仅仅是低水平的重复投入,更重要的是对要素流动的高度阻碍和市场的人为分割,使产业做强做大所亟需的要素积聚难以在更大范围实现,技术升级困难,高度影响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保持中央政权的强有力状态,是现代政治发展的大趋势。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史看,西方国家中央政府都是有意识地强化国家汲取财政能力,加强政府干预经济能力,并在收入公平分配、社会保障、提供公共财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880年,西方国家财政收入占GNP的比重一般都在10%左右,如德国为10%、英国为10%、美国为8%、瑞典为6%;1985年,德国变为47%、英国为48%、美国为37%、瑞典为65%。1900年,美国联邦政府支出只占政府总支出的34%,到1985年却提高到了58.5%。         二、利益矛盾影响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区域利益矛盾的恶化,加剧了地区差距的扩大,既影响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也影响发展的成果共享。           一是区域差距进一步扩大。从总量上分析,1980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分别是50%、30%、20%。2004年变成58.5%、24.7%、16.8%,发展差别拉大。从增长速度分析,1981-1988年期间,西部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83%和10.77%,分别是同期东部年均增长率11.80%的92%和91%。三年治理整顿时期,三大地带经济增长速度均大幅度下降,其中中部下降最大,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3.48%,达到197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西部增长率为6.11%,略高于东部地区。但在治理整顿结束后,东部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大幅度地高于中、西部,东、中、西三大地带呈现严重的不平衡增长格局(表:3-3)。   表3-3:三大地带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全国各省、自治区历史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9)和«中国统计年鉴» (1977-1995)的有关数据整理而成。           从人均GDP分析,1980年,东部与中部的差别是1.51∶1,2002年是2.1∶1。东部与西部1980年是1.91∶1,2002年是2.61∶1。目前西部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近30%,但人均GDP仅占东部的40%(表:3-4)。日本最富的东京地区与最不发达的北海道地区的差距仅为1:0.7,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的地区之间的差距是在缩小。以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   表3-4:东、中、西三大地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绝对数比较  单位:人民币元         资料来源:2000年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2004»有关部分计算而得,其余根据国家统计局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有关部分数据或计算整理。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总值为1,东、中、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如(表3-5)所示,2000年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绝对值差额比1990年扩大了4.96倍(2000年是1990年的5.96倍),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绝对值差额多大了5.16倍(2000年是1990年的6.16倍)。   表:3-5  东、中、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对比较(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 表:3-6中、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东部的绝对值差额 单位:人民币元           资料来源:2000年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2004»有关部分计算而得,其余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有关部分数据或计算整理。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表3-7:1997年中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剃度差异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1998»,1997年各项具有代表性相对经济数据的东中西比值:人均GDP为1:0.53:0.43,地均GDP为1:0.22:0.05;人均工业产值为1:0.49:0.35,地均工业产值为1:0.19:0.05;人均进出口产值为1:0.10:0.09,地均进出口产值为1:0.03:0.01;人均实际使用外资为1:0.15:0.07,地均实际使用外资为1:0.06::0.01。           省际差距更为惊人,如浙江与贵州相比,人均GDP的差距由1991年的2.70:1扩大到2002年的5.3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2年广东、浙江分别达1.1万元和1.2万元,贵州只有5944元,相差近一倍。2002年,浙江的农民人均收入是贵州的3.32倍,比1991年扩大了0.73倍[1]。另据对中国10个城镇样本省份之间的人均收入和人均工资的增长率的调查与统计,1995—1998年,按不变价格计算,北京、广东和江苏的人均工资的增长率分别是84.1%、79.1%和55.7%,而甘肃仅为3.9%[2]。           二是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2002年,仅占全国人口25%的地级城市(不含辖县)实现的GDP占全国63%,而占全国人口60%以上的农村实现的农业增加值仅占全国GDP的15%。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额从20世纪80年代年均279.2元增长到90年代的年均2104.8元,1998年达到3265元,2003年则猛增到5850.0元。城乡收入差距比从最低的1985年1.86:1扩大到2002年的3.1:1[3],绝对收入差距更是扩大到5850.0元。如果考虑农民用于生产的费用,并把城镇居民享受的各种补贴和福利考虑进来,这个差距将接近6:1[4](表3-8)。   表3-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1998》,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第78页;         1998、1999、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2001年较高收入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大中城市地区,而中西部及其农村地区收入相对仍然较低,农民收入的增速明显低于城镇居民,2001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8.5%,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增长仅4.2%。从总体上分析,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增长情况在1990-2005年的15年间,中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都有较快增长,但东、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家庭收入绝对差距仍呈扩大趋势(表:3-9)。   表3-9:东、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家庭收入相对比较(西部地区收入为1)         资料来源:2000年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2004»有关部分计算而得,其余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有关部分数据或计算整理。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200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比1990年扩大了5.39 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扩大了3.58倍;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200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比1990年扩大了6.07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扩大了3.94倍(表:3-10;3-11)。   表3-10:东、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家庭收入绝对数比较  单位:人民币元         资料来源:2000年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2004»有关部分计算而得,其余根据国家统计局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有关部分数据或计算整理,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表3-11: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城乡居民家庭收入差距  单位:人民币元         资料来源:2000年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2004»有关部分计算而得,其余根据国家统计局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有关部分数据或计算整理,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三是社会成员贫富悬殊进一步扩大。有两个数据说明了转型期中国的贫富悬殊问题。一是基尼系数。中国的基尼系数1988年是0.341,在警戒线以内。但在1994年就翻过0.4   表3-12;基尼系数的国际比较                的“警戒线”达到0.434,而且每年以0.1%的速度递增,2003年达到0.461[5]。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甚至估计,2003年实际已达到0.5以上,中国已由一个收入差距较为均等的国家变为较为悬殊的国家(表:3-12[6]。二是欧希玛指数,即五等分法。就是把一个国家的老百姓分成五等份,1/5最贫穷的,1/5次贫穷的,1/5中间的,1/5次富的,1/5最富的。根据有关方面的抽样调查,中国1/5最穷的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4.27%,1/5最富的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50.13%,这说明中国的贫富差距也在向两个相反的方向移动。从1994-1997年,中国最富裕的1/5家庭的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值从41.80%上升到55.86%;而收入最低的1/5家庭的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值则从4.06%降到2.50%(表:3-13)[7]。           表3-13:中国五等分贫富差距                从高收入层和低收入层对比分析,城镇1998年为3.9倍,到2000年,达到5.02倍;农村,1998年是4.8倍,到2000年,达到6.5倍。贫富差距拉开的直接后果不仅使社会贫困问题更加突出,更使公平问题成为最大的社会热点,中央党校调研组对学员问卷调研显示,2004年最为严重的三个问题依次是“收入差距”为第一,占43.9%,“社会治安”为第二,占24.3%,“腐败”为第三,占8.4%[8]。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城乡统筹发展”与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应对(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