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十一五”规划建议 深刻领会以科技促发展(2)
2015-09-28 01:12
导读:2.4 科技 发展 决定国家今后目标的实现 建国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届领导集体就提出了实现 社会 主义四个 现代 化的伟大目标。改革开放后,以邓小
2.4 科技 发展 决定国家今后目标的实现
建国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届领导集体就提出了实现 社会 主义四个 现代 化的伟大目标。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届领导集体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十一五”规划目标中提出,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众所周知, 经济 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劳动力、资本和科技进步三大要素的支撑,而未来深刻制约 中国 经济发展的无疑正是科技进步不足。最近,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就建设创新型国家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中国要实现在2020年翻两番的目标,科技进步贡献率必须由当前的39%提高到60%。换言之,若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科技创新为核心 内容 的自主创新作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环节,真正使科技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3 以科技促发展必然要求科技事业率先发展
3.1 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统一指导和 科学 规划
科技工作是一项前沿性和长期性的工作,搞好科技工作必须要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和科学规划。根据《建议》精神,2006年2月份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
规划纲要》,就国家在今后15年内的科技发展工作提出了纲领性的指导意见和具体措施要求,这必将对推动今后科技工作的发展发挥深远 影响 。今年上半年,中央、省、市各级又先后召开了科技工作大会,对科技工作进行了具体的部署。在今后的工作中,各级各部门应当统一思想,强化认识,根据中央精神,对科学发展工作进行统筹部署、科学规划,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确定科技工作的重点领域、优先主题、重大专项、前沿技术和重要政策措施等重大内容。在实践中,要坚持政府办科技,但要坚决制止见利忘义的目光短视行为和搞盲目工程的浮夸行为。
中国大学排名 3.2 科技部门要转变观念,增强能力,完善科技服务新体系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科技部门任重道远,在工作中要广开思路,多措并举,从转变观念入手,切实提高自身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推动科技工作的深入开展。要注重自身的 学习 与
培训,加强重大 问题 的前瞻性调查 研究 ,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要开拓思维,集思广益,制定、健全相关政策措施,提高宏观管理和协调能力。要突出重点,立足当前,在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科技成果转化、 应用 推广和科技奖励、科技引导示范发挥应有作用。要贴近实际,强化服务,抓好科技中介机构建设、技术项目和人才引进、科技招商引资、科技综合信息服务、科技培训和咨询。要发挥功能,加强引导,不断壮大科普员、科普志愿者队伍,引导广大科技人员到第一线创新创业,鼓励他们与农民和 企业 建立利益共同体,进行各类技术服务,吸引技术、资金、信息、管理等各种生产要素参与生产全过程,要以科技信息 网络 平台为依托,整合和集成农业、
林业、 工业 、水利、科技、营销等部门的技术服务力量,形成利益共享的网络式新型科技服务体系。
3.3 全民动员,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形成科技创新的新局面
《建议》中提出的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应当说这是对党委政府部门提出的要求,也是对全体人民发出的号召。实践证明,只有全民动员搞科技,才能真正形成科技创新的新局面。《中国青年报》2006年8月12日文章指出,“十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约4 90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两倍多,年均增速为17.4%,可是科技成果实际转化率不足20%,我国八成科技成果在“睡大觉”!深思其中原由,我国科技事业发展长期依赖政府支持、坚持行政主导,全民办科技力量不足、科技远离民众是其重要原因。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使命,更是全体劳动人民的光荣任务。建设创新型国家要以党委政府部门为指导,更要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科技创新的灵感来源于基层,科技创新的动力来源自民众,科技成果的检验要靠民众,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也要靠民众。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项伟大的
系统工程,必须发挥全社会的力量。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事业,同时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4 以科技促发展要求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
“十一五”规划建议意义深远,内容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众多的启示,然而最为根本的就是深刻领会《建议》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用科学的价值观和 方法 论来指导我们今后的工作。
4.1 树立正确的科技观
科技立国、科技兴国、科技强国是中国 历史 发展的宝贵经验。当前,着眼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节点和国内外
政治 形势大局,树立正确的科技观、发展观至关重要。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要立足现实、着眼大局,切实贯彻以科技促发展的战略方针,重视科技人才,加大科技投资力度,注重科技研制开发,规范科技市场行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要充分认识到科技是生产力的要素,也是政治制度的有力推动要素。科技在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推进政治制度改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将会越来越突出。科技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力,但科技的发展要以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舍此百无一益。
4.2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与执政观
实现社会经济转型、小康大业和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领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革命性,增强党的执政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执政观。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十一五规划建议再一次指出,要以邓小平 理论 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其次,要树立科学的执政观。科学执政,就是要有科学的执政思维理念、科学的政府机构配备设置、科学的管理技术手段。在工作中,要积极探索干部政绩考核的新方法,要将发展科技的情况列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当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则是基本内容。其中,科学执政是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基础。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5 结语
总之,“十一五”规划建议是一个具有深远指导性意义的纲要,在建议中科技被置于至关重要的地位。放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科技将发挥着一种深层次、根本性的作用。因此,要实现“十一五”规划、小康大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就必须高举科技的伟大旗帜,让科技成为一种执政理念、工作信念和生活观念,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