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生态伦理:以生命为中心(2)
2016-09-04 01:10
导读:由于天地万物与人一样,都是由“道”的生命本体化生而来,所以,道教所讲的现世的生命并不仅仅局限于人的生命,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人的
由于天地万物与人一样,都是由“道”的生命本体化生而来,所以,道教所讲的现世的生命并不仅仅局限于人的生命,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人的生命;第二,动植物的生命;第三,天地的生命。在道教看来,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道”的生命本体化生而来,而且都含有“道”的生命本体,因而都是一种生命;各种生命虽然形式并不相同,但就生命本体而言,是一致的;各种形式的生命都是“道”的生命本体的体现。因此,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不仅人与人之间的生命是平等的,而且人与动植物的生命以及天地的生命,都是平等的。
道教不仅讲人与动植物的生命以及天地是平等的,而且还为这一观念建构了形上学的基础。道教劝善书《太上感应篇》把“射飞”视作恶事,并有李昌龄注曰:“太上曰:混沌既分,天地乃位;清气为天,浊气为地;阳精为日,阴精为月,日月之精为星辰;和气为人,傍气为兽,薄气为禽,繁气为虫。种类相因,会合生育,随其业报,各有因缘。然则,人之与飞有以异乎?肇论所谓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非诳语也。”([6],第27册,p.59)这里讲到天地万物与人“同根”、“一体”。在该书对“慈心于物”作注释时,又有郑清之赞曰:“万物同体,均受于天,乐生畏死,此性同然。忍肆其暴,刲割烹煎,肖翘蠕动,皆在所怜。视物犹己,仁术乃全。”([6],第27册,p.15)这里讲万物与人“同体”、“同性”,即万物与人都具有“道性”。天地万物与人“同根”、“皆含道性”,这就是道教生命平等观的形上学基础。
道教继承和发挥老子“道”生天地万物的思想。《太平经》说:“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者也。”([5],p.16)同时,《太平经》也讲“气”生万物,其中说道:“元气怳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三统共生,长养凡物。”([5],p.305)后来的道教,既有讲“道”生万物与人,也有讲“气(炁)”生万物与人,还有将“道”解释为“气(炁)”以作为万物与人的共同根源。宋明时期,道教内丹大兴。内丹派道教讲性命双修,同时把天地自然看作是大宇宙,把人体看作小宇宙,因此,同样也十分关注宇宙论问题,并且对以“道”为天地万物总根源的宇宙化生论作了进一步的阐发。题为钟离权述、吕洞宾集、华阳真人施肩吾传的内丹派基本教典《钟吕传道集》在对宇宙论的论述中说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一为体,二为用,三为造化。体用不出于阴阳,造化皆因于交媾。上、中、下列为三才;天、地、人共得于一道。道生二气,二气生三才,三才生五行,五行生万物。”([6],第4册,p.659)当然,道教在讲“道”或“气(炁)”化生天地万物与人的同时,又把“道”说成是“太上老君”。唐代末年的杜光庭明确地论述了“大道之身即老君”的观点。他说:“老君生于无始,起于无因,为万道之先,元气之主也。无光无象,无音无声,无色无绪,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弥纶无外,故称大道。大道之身即老君也。万化之父母,自然之极尊也。……大道元气造化自然,强为之容,即老君也。”([6],第14册,p.316)但需要指出的是,道教的“太上老君”与“道”一样,其化生天地万物与人的过程完全是自然而然的。因此,道教讲天地万物由“太上老君”所创生,与讲天地万物由“道”、“气(炁)”而化生,实际上是完全一致的;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说明“道”是天地万物与人的总根源,天地万物与人同根于“道”,以表明天地万物与人的同源性。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道教不仅在宇宙论上讲天地万物与人的同源、同根性,而且,还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从本体论上讲天地万物与人皆有道性。梁陈时的宋文明对道性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他明确提出“一切含识皆有道性”([6],第21册,p.346)认为人以及有心识的动物均有道性。唐代青溪道士孟安排所编《道教义枢》进一步把道性推广到众生之外的其他自然物,提出“一切含识乃至畜生、果木、石者,皆有道性”([6],第24册,p.832),认为人和动植物以及非生命物也都有道性。唐代著名道士潘师正在《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中则更为明确提出:“一切有形,皆含道性”([6],第24册,p.786),认为天地间一切有形物皆含有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