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道教生态伦理:以生命为中心(3)

2016-09-04 01:10
导读:在道教看来,天地万物与人同源、同根,因此,天地万物,特别是动物,与人有许多相同之处。唐末重要的道教经书《无能子》说:“人者,裸虫也,与夫

在道教看来,天地万物与人同源、同根,因此,天地万物,特别是动物,与人有许多相同之处。唐末重要的道教经书《无能子》说:“人者,裸虫也,与夫鳞、毛、羽虫俱焉,同生天地,交炁而已,无所异也。或谓有所异者,岂非乎人自谓异于鳞、羽、毛、甲诸虫者?岂非乎能用智虑耶,言语耶?夫自鸟兽,迨乎蠢蠕,皆好生避死,营其巢穴,谋其饮啄,生育乳养其类而护之,与人之好生避死、营其宫室、谋其衣食、生育乳养其男女而私之,无所异也,何可谓之无智虑耶?夫自鸟兽,迨乎蠢蠕者,号鸣啅噪,皆有其音,安知其族类之中非语言耶?人以不喻其音而谓其不能言,又安知乎鸟兽不喻人言亦谓人不能语言耶?则其号鸣啅噪之音必语言尔,又何可谓之不能语言耶?智虑语言,人与虫一也,所以异者形质尔。”([6],第21册,p.708)认为动物有与人相同的行为、智慧和语言。天地万物与人“皆含道性”,因此,天地万物,特别是动物,与人有许多相同的品性。五代时著名道士谭峭在《化书》中说道:“禽兽之于人也何异?有巢穴之居,有夫妇之配,有父子之性,有生死之情。鸟反哺,仁也;隼悯胎,义也;蜂有君,礼也;羊跪乳,智也;雉不再接,信也。……万物之中,五常百行无所不有也。……且夫焚其巢穴,非仁也;夺其亲爱,非义也;以斯为享,非礼也;教民残暴,非智也;使万物怀疑,非信也。”([6],第23册,p.598)认为动物有人性、有感情、有道德,与人没有差别。
道教宇宙论的生态学意义在于表明人与其他自然万物同根于“道”的同源性,从而要求人像对待自己同胞兄弟那样保护自然、关爱自然。在道教宇宙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道性论,讲天地万物与人“皆含道性”,则较多地强调人与其他自然万物在本性上的平等。《云笈七签》所收录《道性论》说:“一切众生道性,不一不二,究竟平等。犹如虚空,一切众生同共有之。”([6],第22册,p.641)可见,道教讲天地万物与人皆有道性,包含了天地万物与人相互平等的思想。强调人与其他所有自然物的平等性,这就要求人必须切实保证与其他所有自然物在存在空间上的平等性,在地位上的平等性,以及在利益上的平等性。这就要求人必须保护自然万物,维护自然界的和谐性,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因此,道教的道性论提出“一切有形,皆含道性”,“一切含识乃至畜生、果木、石者,皆有道性”,强调人与其他所有自然物的平等性,是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的。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二、“好生恶杀”的生态伦理规范

得道成仙是道教的最高价值,而实现这一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于行善。《太平经》认为,成仙不死的首要条件在于“守道”,即“守一”,“守一,可长存而不老”([5],p.716);又说:“守一者,可以度世,可以消灾,可以事君,可以不死,可以理家,可以事神明,可以不穷困,可以理病,可以长生,可以久视。”([5],p.743)。“守一”的方法,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专门就养生术而言的;另一类则是将道德修养与养生术结合起来,其中说道:“守一之法,外则行仁施惠为功,不望其报。忠孝亦同。”([5],p.743)可见,为善行仁也是实现得道成仙所必不可少的。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强调“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9],p.126);“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积善事未满,虽服仙药,亦无益也。若不服仙药,并行好事,虽未便得仙,亦可无卒死之祸矣”([9],pp.53~54)。显然,在葛洪看来,积善累功,不作恶事,是实现长生成仙的最为重要的一环。与此同时,道教还讲善恶报应,发挥《周易》所谓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10])。《太上感应篇》说:“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6],第27册,p.141)
上一篇:对同性恋性越轨理论的反思(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