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从目标、方法及相应管理技术等方面,介绍了砀山地区郁闭梨园的改造技术,以为有效控制病虫害、生产优质梨提供基本条件。
关键词:郁闭梨园;改造目标;改造技术;砀山地区
砀山县是安徽省最主要的水果产区之一,现有果树面积约4.6万hm2,其中梨面积约3万hm2。主栽果树品种为砀山酥梨,面积约2万hm2。除20世纪50—70年代所栽植的砀山酥梨外,其他约1.3万hm2梨园,采用的是早丰产、早结果的密植栽培模式,大多采用基部多主枝疏散分层型,平均高度在5 m以上,主枝数6~8个;树龄为15~30年,梨树密度为450~1 200株/hm2,枝量大多在82.5万枝/hm2以上。目前梨园严重郁闭,光照条件差,病虫害发生严重,果实品质下降,已成为当前砀山梨生产上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1]。为此,在对砀山梨园进行大面积调研的基础上,笔者提出解决砀山梨园郁闭问题的技术方法。
1改造目标
1.1园相目标
完善道路、水利设施、防风林;清除梨园中其他不同树种的果树,在树龄、树高、生长势、树冠大小等方面尽量统一;叶面积系数为3.0~3.5,覆盖率不高于85%;冬季修剪后留枝量52.5万枝/hm2,花芽留量24万~27万个/hm2,留果量15万~18万个/hm2;梨树行间、株间间隙不低于1 m,树冠透光度不低于25%;种植密度为225~450株/hm2,产量不高于45 t/hm2;果树行间种草或覆草。
1.2树相目标
树高不超过3 m,干高不低于1 m;单株主枝数量不超过5个,第2层无大型骨干枝;长中短枝类比为1∶2∶7,叶果比为30∶1。
1.3果实品质目标
果形端正,脱萼果实比率不低于85%,果实可溶性固形物不低于11%。优质果率不低于80%;果皮颜色黄绿色,果点细小,少锈斑;病虫果率不高于3%。
2改造技术
2.1降低种植密度
可采取2个措施,一是清除梨园中的桃、苹果、杏等其他树种;二是根据树冠大小、主枝方向及树体发育状况,对过密的梨园进行隔行间伐,拓宽行间或加大株间距离。间伐可分1~3年完成[2]。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2.3修剪方法
主要目的是调节树体的枝量、叶量、花量、果量;原则是减少梨树上部、东部、南部的枝叶量,增加内膛、西部、北部的枝叶量。配合树体改造缩小外围,降低高度,减少枝量,增加光照[3]。疏除过密枝、轮生枝、重叠枝、徒长枝。减少大型结果枝组数量,增加中小型结果枝组数量。盛果期梨树果枝量占总枝量的1/3。
结果枝组改造总的原则是减少大型结果枝组的数量。改造后的梨树原则上每条主枝上只安排1个大型结果枝组,放在主枝中间的背上部位;中型结果枝组3~5个,放在主枝的优势部位,间隔距离40~60 cm。小型结果枝组6~8个,见缝插针,间隔距离20~30 cm。枝组的培养可采用改造、甩放、短截、回缩等方法,根据树形、树势、空间、负载量培养大小适宜、结构合理的结果枝组。
树冠的改造不宜1年内完成,应根据被改造梨树的树龄、树势强弱、产量要求、地上地下部分的营养平衡等因素,在2~3年内进行。过急容易造成对当年产量影响过大、梨树根系死亡过多、果实曝露在阳光下易发生日灼等。过缓则不易改变梨园郁闭、果实品质差、病虫害发生严重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