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内容提要】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已得到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并成为近期学术热点之1。但对于人民公社时期剩余劳动力状况的研究尚不多见,笔者认为,该时期农村积存下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只不过被掩盖在“全民就业”的体制之下。因此,廓清公社体制对剩余劳力及其流动的制约因素,分析由此所造成的经济、政治、社会各层面上的影响,也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摘 要 题】共和国史研究
【关 键 词】人民公社体制/农村剩余劳动力/社会控制/社会流动
【正 文】
人民公社时期是中国农村发展史上1个10分特殊的时期,在这1阶段形成了1整套的制度模式,包括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制,经济上的计划管理和分配体制,社会层面上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及人民公社制等。这种大政府的高度控制与全面干预体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及其流动影响深远。本文拟以人民公社体制下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为切入点,着重论述制约劳动力流动的制度因素及其后果。
1、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体制内的积存
人民公社时期采取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使得农村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比例失调,劳动力剩余积淀严重。研究表明,重工业的就业创造能力明显低于轻工业和第3产业,重工业每亿元投资所能创造的就业岗位只及轻工业的1/3(注:李同文主编:《中国民生报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现状与未来》,金城出版社1998年版,第54页。)。以固定资产增长与劳动就业岗位变化脱节为例:1978年与1952年相比,我国工业部门固定资产原值增长22.7倍,年均增长12.9%;工业部门劳动力仅增长3倍,年均增长5.5%,而人均固定资产原值却增长4.8倍,年均增长6.2%;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人均固定资产原值增长5.7倍,年均增长7%。由此产生的严重后果是,工业从业者未能随工业生产能力的扩大而相应增长,为解决就业造成结构性困难。从3大产业的产值结构看,1978年,中国工业所占比重达44.8%,已具有人均GNP3000美元以上的中等发达国家特征,而从劳动力结构看,农业劳动力比重仍高达70.5%,是人均GNP200美元以下农业国家的典型特征(注: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元结构矛盾与90年代的经济发展》,《经济研究》,1993年第7期,第4、3、4页。)。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据我国学者计算,1952~1978年,我国工业资本积累吸纳新增劳动力的理论数字为17113.7万人,实际吸纳8097万人,少吸纳劳动力9016.7万人,这意味着2元经济1端的工业部门实际吸纳劳动力不及理论数字的1/2(注:陈吉元等主编:《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1949~1989)》,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598页。)。在工农产品“剪刀差”减掉了农村6000亿元人民币的同时,高速行进的工业化却并没有吸纳农民,使农村中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剩余劳动力。以1978年和1965年相比,城市人口增加了4200万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率从18%下降为17.9%;而农村人口却增加了1.9548亿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率从80%增加为82.1%(注:周尔鎏、张雨林主编:《城乡协调发展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9页。)。
农民在为城市工业化提供农业剩余的过程中,却没有分享到城市工业化的成果。广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排斥在工业大军行列之外,其结果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有限的耕地和单1的粮食生产项目上,忍受着隐性失业和生活贫困化的痛苦,农村经济发展步履维艰。据估计,整个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农村新蓄积了约2亿的剩余劳动力(注:蔡昉主编:《中国人口流动方式与途径(1990~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它直接构成了农村劳动力日后大规模流动的原动力。
其实,我们从当时农业生产率的滞缓中也不难看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积压。据统计,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按不变价格计算,1975年比1957年还低11.6%,到1980年也不过提高了15.8%(注: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元结构矛盾与90年代的经济发展》,《经济研究》,1993年第7期,第4、3、4页。)。这说明,随着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人口对有限土地资源的压力增大,劳力投入密集型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开始出现内卷化,投入与产出的边际效益渐趋于0,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由此可见,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农村劳动力已经出现了大量剩余,他们处于不充分就业的半失业状态,或重复劳动,或窝工、怠工。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农村作为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既已承受了超负荷的就业压力,而剩余劳动力作为1种具有流动倾向的“势能”,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大。问题是为何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剩余劳动力转移才如泄洪般地得以释放?何者阻碍了这1流动?换言之,是什么因素掩盖了劳动力的剩余?
2、超稳定结构下的“全民就业”
1、执政理念与制度设计,决定了不允许在农村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农民入社,土地产权关系亦随之而变,土地归人民公社集体所有。为实现人人有地种,人人有饭吃的农村共产主1社会做准备,政治上农民翻身做主人,整个社会则被单位化和组织化,再加上浓重渲染的劳动光荣思想,批判不劳而获或劳心不劳力的剥削阶级意识形态,在这种局势下可谓全民就业,没有失业现象和乞丐,极少流动人口,自然也就无剩余劳动力可言。
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相呼应,我们建立了1整套与之相适应、满足其需要的体制和制度,如中央集权体制、计划管理和分配体制、扭曲生产要素价格的宏观管理体制、统购统销制度、城乡隔离制度、农村人民公社制度等。在上述体制和制度的影响下,农民被禁锢在土地上,农村非农产业被压制,农村人口城市化被阻止,城市被建成强大的计划体制堡垒。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失误,使我国在1949~1978年这1较长的历史时期内,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逻辑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性、有持久效应的转移是微弱的,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份额保持了惊人的稳定,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52年的87.5%下降到1978年的82.1%,年均仅下降了0.25%,农村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由88%降为76.1%,年平均也仅下降了0.56%,而同期农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却由45.4%降为22.9%(注:《奋进的41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年版。)。农业产值份额的下降并没有带动农业劳动力就业份额的下降,表明了我国工业和城市吸纳过剩农业人口的能力相对很弱,无法拉动并刺激农业人口向非农部门的转移和流动。总之,这1时期的农村社会稳定是政治体系强控制的结果,这种强控制势必窒息农村经济社会的活力与创造性,抑制农民作为“经济人”的经济冲动,从而严重削弱农业经济发展的内驱力。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计划经济下的分配制度勾销了流动的需求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需求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动力,但满足农民需求的分配机制却从某种程度上扼杀了这种需要。在平均主1严重的公社内部,矛盾是10分突出的。江苏省盱眙县1956~1960年5年的收入分配结果调查表清楚地表明了这1点(如表1所示):
表1
全年分配劳动力 全年产值与实分数
年 小队
度 名称 类别 人口 劳力 其 中 占分配 实分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