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目前,生物修复被认为是最为经济有效的(4)
2013-05-10 01:02
导读:fluorescens 通过与能量有关的特殊运输系统降萘摄入体内。只有经过引诱处理的降解菌Mycobacterium sp. strain RJGII-135 才能通过主动运输方式摄取菲[22]。 3.4 细胞
fluorescens 通过与能量有关的特殊运输系统降萘摄入体内。只有经过引诱处理的降解菌Mycobacterium sp. strain RJGII-135 才能通过主动运输方式摄取菲[22]。
3.4 细胞膜内包涵体的观察
石油类物质作为基质通常需要由特定的、诱导性的运输系统吸收到细胞内,这对石油的微生物降解尤其重要。那么,进入微生物体内的正十六烷又是以何种状态存在的还需要进一步试验分析。Kennedy[23]研究发现细菌Acinetobacter sp.在以正十六烷和正十七烷为唯一碳源时,体内均会出现明显的包涵体,而在以非烃类化合物为碳源时,细菌体内没有出现包涵体。
本次实验用TEM 对2 株菌体内的包涵体进行了观察,结果如图4 和图6 所示,以正十六烷为唯一碳源时,蜡状芽孢杆菌DQ01 和芽孢杆菌DQ02 的菌种体内均出现了包涵体,但2 株菌中包涵体的形态不同差异,如图4 所示,DQ01 体内的包涵体数目较多,呈透明、光滑的球状,而DQ02 的包涵体不规则,并分散在菌种体内(如图6)。而在以葡萄糖为唯一碳源时,2 株菌体内没有发现包涵体(如图5 和图7),说明这些包涵体完全只与烃类的代谢有关,微生物通过未修饰烷烃的运输作用把烷烃转移到细胞内的烷烃氧化部位,所以出现了包涵体,这些包涵体的主要成分可能是中性脂质和未改变的正十六烷,并且由含有多种蛋白质的单分子层磷脂薄膜包围[24-25]。但具体成分需要GC-MS 进一步分析。
Hector[26]等人发现在不同碳源培养基中,细菌Rhodococcus opacus strain PD630 体内会出现球状和不规则状包涵体,其形状的不同与组成包涵体的脂类和亲脂性化合物不同有关。
当Rhodococcus opacus strain PD630 以正构烷烃为基质时,其体内包涵体中的主要脂类物质为与基质含有相同碳原子数的烷链酸以及烷链酸;在以葡萄糖酸、乙酸和果糖为基质时,Rhodococcus opacus strain PD630 包涵体中的脂类物质主要是十六酸;而在以丙酸为基质时,组成包涵体的物质主要为奇数碳原子数的烷链烃,如十五烷和十七烷等。因此,需对DQ01和DQ02 体内包涵体中的组分进一步定性分析,从而揭示2 菌株对烷烃的富集机制。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4 结论
(1)微生物细胞内能富集正十六烷,且富集量随时间有逐渐增大趋势。不同浓度的正十六烷导致2 株菌对正十六烷的运输富集量不同,在实验范围内,正十六烷的浓度增大可以加大2 株菌对正十六烷的运输富集,但到一定浓度,细胞体内富集的正十六烷的量趋于稳定。
(2) 在20min 的实验周期内,DQ01 细胞膜上吸附的正十六烷含量低于体内富集的烷烃量,属于逆浓度梯度运输;而DQ02 细胞膜上吸附的正十六烷含量在前期高于体内富集的烷烃量,在后期呈相反状态,说明DQ02 先后通过顺浓度梯度和逆浓度梯度方式将烷烃运输到体内。
(3)加入NaN3 之前 DQ01 体内运输富集的正十六烷浓度略有增高,8.5min 加入NaN3后,菌种对正十六烷的运输富集能力明显下降,相应上清中的正十六烷浓度则明显增加。在加入NaN3 之前芽孢杆菌DQ02 的体内正十六烷浓度基本处于稳定水平,加入NaN3 后运输富集到菌体内的正十六烷也立刻减少,表明在微生物运输正十六烷的过程中是需能的,属于主动运输。
(4)以正十六烷为唯一碳源时,蜡状芽孢杆菌DQ01 和芽孢杆菌DQ02 的菌种体内均出现了包涵体,而包涵体并没有出现在以葡萄糖为碳源的2 株菌体内, 说明DQ01 和DQ02可以未加修饰地将烷烃运输富集在体内的初始氧化部位。2 株菌中包涵体的形态存在一定差异,以正十六烷为唯一碳源时,DQ01 体内的包涵体数目较多,呈透明、光滑的球状,而DQ02 的包涵体呈不规则状,并分散在菌种体内。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组成包涵体的脂类物质有关。
中国网提供大量免费mba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