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管理工作的核心环节(3)
2013-05-21 01:16
导读:在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方面,由于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才确立不久,国内众多学者主要集中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工作程序和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指标
在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方面,由于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才确立不久,国内众多学者主要集中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工作程序和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上面。陈锦则在其
中以湖北省仙桃市为例,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方法,并结合
计算机技术对当地环境进行影响评价[33]。赵俊、刘剑岚分别以喀斯特山区、重庆市南岸区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实例对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34,35]。
2.6 现行县级土地利用规划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2.6.1 现行规划存在的问题研究
在经济增长快速阶段,现行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暴露出较多的问题,既有规划编制过程中的问题,也有规划编制的技术手段与方法问题;既有规划的观念与理念问题,也有规划实施与管理的问题.
1.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规划的基础数据不实、图件现实性不强,极大的影响了规划的科学性[36,37]。有的学者认为指标分配不合理,刚性很强、弹性不足,规划目标缺少动态性,很难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用地的需求[25]。还有的学者指出规划编制中土地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体系内部的衔接性都较差[38,39]。此外,还有学者分析了当前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存在的只注重耕地数量不注重耕地质量、三项控制指标不切合当地实际、土地利用分区不尽合理、用途控制难于实现等问题[40]。
2.技术与方法问题。有的学者指出规划的技术力量(人员、手段)薄弱,成形的方案评估论证、可行性分析研究不够全面细致,规划方案不够灵活[37,41]。有的学者认为规划编制的技术手段比较落后,无法实现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图形编辑、数据传递、报表输出和规划管理的高效运作[24]。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3.规划观念与理念问题。有的学者认为现行规划在指导思想上突出耕地保护,在建设用地与保护耕地的关系处理上,按照以有限供给制约建设用地需求的思路,人为地压缩建设用地量以求得满足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要求,规划所确定的建设用地指标未能充分考虑经济快速发展的实际[25]。其他学者认为规划缺少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理念[24]。
4.规划实施与管理问题。一种观点认为规划实施缺少群众参与,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程度不够,参与方式不广泛[24]。另一种观点认为地方领导对新法的认识和宣传不够,规划法律地位虽高,但实施权威性不够,出现执法不严甚至有法不依的现象[25,26]。
2.6.2 新一轮规划的对策研究
1.在规划编制阶段,有的学者提出应加强规划前期研究,增强理论支撑[25]。有的学者则强调确保规划指标基数的准确性,建议将规划指标的指令性与指导性结合,保证既有“刚性”又有“弹性,并且应超前预见、预测规划期内经济调整增长的用地需求,确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指标[26,37]。还有些学者提出了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办法,并建议借助GIS 软件的优势,实现县级总体规划与乡级总体规划的一体化规划进程[24]。
2.在技术问题上,学者们提出应加大人力与财力的投入,加强人才
培训,扩大技术人员队伍[37]。有的学者认为在规划方法上可引进其它学科的一些新的规划方法,如规划生态方法、规划优化方法、规划决策方法;在规划技术手段方面,加大县级规划的技术设备的投入,应用国内外先进的GIS 软件,实现由纸质规划向数字规划的转变。此外还应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地应用新的测绘技术[25]。
3.在规划理念和观念方面,学者们提出树立正确的“规划观”,创建耕地保护新概念,建立数量与质量并重的耕地保护理念。规划目标的界定既有耕地保护方面的目标,也有社会经济发展的面的目标,更应有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目标,使传统的单一规划思想向经济、社会及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多规划目标规划思想转变[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