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论有差异的公平(2)

2014-03-06 01:13
导读:运行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等价交换,它内在地要求每个经济主体都有个人的自由意志,都是独立的商品生产的主体,他们在经济活动中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

  运行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等价交换,它内在地要求每个经济主体都有个人的自由意志,都是独立的商品生产的主体,他们在经济活动中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能够自由开放地进行平等的竞争,这是市场机制赋予人们的起点公平。但是起点公平具有天然的虚假性,即由于人们的天赋和才能各不相同,所谓的起点公平本身就是绝对不可能的。起点公平的可能性是指,我们在设定机会均等的前提时,在社会的意义上排斥那些先天的自然因素,这样的社会公平是有可能的。然而,天赋权利在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过“人人生而平等”的事实。比如,同样接受义务的孩子无论在家庭、经济条件、努力程度及至智力特点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差异,这样就很难保证受到同样年限义务教育的孩子得到同样的培养并且获得同等程度的能力。面对这种情况,机会平等的怀疑者就提出如下的问题:“有两种试图提供这种平等的方式:一种是直接削弱那些机会较好者的状况;一种是改善那些机会较差者的状况。后者需要使用资源,所以也涉及到削弱某些人的地位:从他们那里取走一些持有以改善别人的地位。但是,对这些人拥有权利的持有是不可以随便索取的,即使这是为了向他人提供机会平等。在缺少魔杖的情况下,还剩下的达到机会平等的唯一手段就是说服人们自愿地贡献他们的一些持有。”就此而论,起点公平即便能够以某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实现,并且在一定的意义上它是至关重要的,但它依然无法保证享受这种机会的所有人都能够平等而充分地利用这种机会及其好处。市场本身不能够解决人们运用机会的能力差异问题,从而也就很难保证从一个假定同等的起点达到作为终点的结果的平等。
  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人们的普遍行为动机,市场经济为人们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提供了自由竞争的平台。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或地区先富起来”,其意图之一就是想突破计划经济时代长期形成的缺乏自由竞争的封闭性经济状况,强调自由竞争,承认经济差异,根本目的在于给经济改革注入活力,利用市场经济的利益激励机制来激活经济主体参与竞争的动机,从而提高的整体经济效率。一个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没有经济竞争,就不可能有经济增长和较高的经济效益。而经济竞争是以承认利益的差别为前提的。因而,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追求的社会公平是有差别的公平,它绝不是指分配结果的绝对公平,而是尽可能体现人们在经济生活中所拥有的权利、所履行的责任和所获取的利益三者之间的相应公平,即有差异的公平。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二
  
  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在追求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国古代所追求的“大同”、“小康”,就是指天下为家、温馨和睦、讲究礼仪的和谐的亲情社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探求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谋求、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方针,强调了“团结”和“平衡”,强调了“调整”、“兼顾”以及“顾全大局、互助互让”;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中,又提出了创造和谐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想造就一个又有集中又有,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以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和现代,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接受风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党和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再次重申,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建设协调发展”。
  人类社会的实践也证明,差别是社会的基本事实,公平只是大致的公平。上虽然有众多学派提出了丰富的和谐发展思想,但是没有哪一种主义或理论支持绝对而彻底的公平。《礼记·礼运》篇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其大同理想对不同的人和不同的境况采取不同的标准,而那些标准是要求一以贯之的,比如老有所终并不限于特定的老人,而是对所有人皆有其效。这样,不同的人、不同的境况采取有分别而一贯的标准,便是大同。这种思想可以说是有差别的公平观念的一个典型表述。然而中国传统的农民的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无差别的绝对主义的公平观念根深蒂固,影响深远,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中出现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等错误做法,就是和这一观念的影响相联系的。新中国在一段时期里搞了平均主义、“大锅饭”等错误做法,致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挫折。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吸取了经验教训,对社会主义公平观的取向做了认真思考。他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如何才能达到共同富裕?“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承认先富后富的差别,承认富裕程度有所不同,但目的是为了共同富裕,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生活中的公平观。党的十六大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等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的政策,可以说是对差异性公平观念的再认同。
上一篇:浅谈历史上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关系的“德治” 下一篇:“秦堰说”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