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明代沈炼以刚直见称,他的诗文劲健有气,郁勃磊落,这一特点的直接表现就是对“剑”这一意象的大量使用。剑在沈炼作品中的频繁出现以及与其现实生活、思想感情的密切联系,除了表明沈炼豪放的个人性格外,还和绍兴的历史文化传统有一定关系。
关键词:沈炼;《青霞集》;剑
冯梦龙《喻世明言》中的《沈小霞重会出师表》讲述了一个忠臣死难的故事。其中的沈青霞并非小说家杜撰,而是历史上实有之人。沈炼(1507-1557),字纯甫,一字子刚,号青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历任溧阳县令,茌平县令。沈炼幼有大志,文武全才,下笔辄万言而不能止。生性刚直,不附权贵,故任县令后一直未得升迁,过好长时间后才为锦衣卫。炼秉性耿直,嫉恶如仇,曾上疏揭露严嵩、严世蕃父子专擅国事、贪污纳贿、卖官鬻爵、妒贤嫉能、箝制谏官等十大罪状,遭迁杖五十,削官为民。后受严党诬陷,以与白莲教阎浩等谋乱罪名,惨遭杀害。有《青霞集》传世。
沈炼以刚直见称于时,“遇事直前,一无顾虑”(季本《送沈子刚起复赴京序》)[1],反映在作品中“其文章劲健有气,诗亦郁勃磊落,肖其为人。”[2]这一特点的直接表现就是对“剑”这一意象的大量使用。在《青霞集》[3]十一卷中“剑”字共出现112次。其中卷一6次;卷二2次;卷三9次;卷四2次;卷五23次;卷六43次;卷七20次;卷九1次;卷十2次;卷十一4次。其中有3次指剑阁。其余109次均指宝剑。而以三卷诗中出现频率最高,卷五至卷七中共出现84次(2次不是指宝剑的除外)。若将“太阿”“干将”等计算在内,则数量会更多。
沈青霞借用“剑”主要表达以下几方面内容:
1、报国吟
沈青霞思想感情的基调是忠君报国,他有着为国除奸、杀敌立功的强烈愿望,其《报国吟》云:“长安近兮我所思,决壮猷兮日孜孜。龙有翼兮凤有文,骥悲呜兮思其群。世路隘兮谁当辟,抚长剑兮凌青云。”(卷五)长剑是其济世理想的具象化,从军杀敌则是实现其理想的主要手段。《青霞集》中许多以《出塞》、《从军行》为题的诗歌,多以宝剑作为抒发感情的媒介。如“男儿从来通六艺,不分尘沙杂边骑。剑磨流出射斗光,赋成常有凌云气。”(卷五《古从军行》) “生悬宝剑报君恩,自许青萍气不凡。若遣海波清未得,玉颜何用立乾坤。”(卷七《出塞曲》其二)
其它一些咏怀赠别作品也常表达与此类题材相同的感情,且也多将宝剑这一意象用于诗中。如:“余亦沧江学剑人,十年为吏在风尘。请缨自羡凌云客,投笔曾无出塞辰”(卷五《送吕子出游宣大》),“黄云马首横,仗剑赴边城。虽歌出塞曲,讵谓从军行。炎夏征途壮,河山旅望惊。从来班定远,曾是一书生”(卷六《送岑山人出塞》),“浩浩穹壤内,一气常感通。山河献灵秀,生有百代雄。龙蟠抱三辰,虎踞经八戎。风云随指顾,日月回掌中。手提属镂剑,目送塞上鸿。岂无声色资,惭愧海宇空。男儿不命世,何用悬朱弓”(卷五《咏怀三十首》其五), “中原消息近何如,故旧无人问谪居。报国惟怀三尺剑,筹边空作万言书。春秋首止曾题笔,南北音尘已食鱼。一片苦心悬碧落,风烟浩浩独怜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