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梁启超弟子、法政大学士、楹联巨擘李子安跋文云:“乡先辈张晓霞举人,所著《西厢调小曲》,冠流风遗韵,文气盎然,真趣事也。”当时诗文俱佳的湖南新田、麻阳知县杨巨川也跋文曰:“童年在乡闾间,每到元灯节,火树银花,到处管弦竞奏,雅曲高歌,缭绕四处,红男绿女,如蚁如织,余亦侧身其间,兴高采烈。”
青城秀才王心如跋文是这样评价的:“前人作此好歌,管弦清雅,声调谐和,可比阳春白雪,故于每年元宵佳节,灯火辉煌,演唱西厢之调,以及各种小曲,手舞足蹈,节奏工能井然,有条不紊,足以视听之娱,是为主好,谁不争夸其盛哉?伏思彼时,余正年轻,亦趋步而参观,始悉大小曲调之好处于人实多,可以解愠,可以忘倦,可以益神志,可以养性情。”
4、《西厢调》的基本内容
《西厢调》共创作24个曲调,富有浓郁的眉户风格,音乐唱腔优美动听、曲折委婉,情真韵雅,剧情简单,出场人物少,容易排练,一时间便迅速在青城地区流传开来,男女老幼皆爱听。在当时,演出人员一般为2一3人,唱词是用文言文演唱。剧本除了《游寺》、《借厢》、《酬韵》、《请宴》、《传简》、《递简》、《越墙》、《拷红》等八折外,其余的均来自民间传说或是历史故事,总共为27折。最初《西厢调》的伴奏一般为三弦和二胡两种乐器,现在已经发展为文场和武场。文场排列在舞台右侧,为清雅的管弦乐队(笛子1人,唢呐1人,三弦2人,板胡1人,二胡3人,扬琴1人,共9人),武场以锣鼓、梆子、铙钹和铃子等打击器乐为主,排列在舞台左侧(这种乐队排列形式受秦腔乐队的影响)。演员依靠完美优雅的动作设计和温文古雅的对唱独白而完成各自的形象塑造。曲调采用《南方》、《太平》、《么曰》、《落岸》、《三朵花》、《河南》、《慢河南》、《慢蜀川》、《月调》、《甘凉》、《风筝》、《渐渐高》、《阶州》、《南调》、《打拉》、《银钮丝》、《扬州》、《麦里浪》、《闪断桥》、《降香》、《梨花》、《神仙》等近30阕。
《西厢调》最初的演出场地是在舞台上,但随着秦腔占据演出市场以后,《西厢调》逐渐退出了正规的舞台,现在其演出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在春节期间有演员穿戏服、画脸子在当地的旧戏台或是城隍庙演出(已经很少)。一种在广场等娱乐性场所演出,是“好家”自己组织。另外,在不同的劳动场合也有爱好者即兴的清唱。
《西厢调》以唱为主,偶有宾白,演唱内容广泛,除了《西厢记》剧本外,还涉及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以及赞咏景物、喜庆祝颂之类。
其音乐属于曲牌连缀体。联套方式为迎庆牌子曲或四合四+若干曲牌+尾声。在若干曲牌的应用中,大多数是选用的是北曲或唐宋的“杂曲子”曲牌,如太平调、银纽丝、闪段桥、越调、洛江岸、风筝调、三朵花、渐渐高、甘凉调等等。以徵调式为主,其次为羽、商、宫调式,在24个曲牌中有徵调式17个、羽调式3个、商调式2个、宫调式2个。音阶方面,以五声音阶和加↑4 、↓7的七声音阶为主,其中五声徵调式有9个(慢蜀川、打拉调、紧南方、银纽丝、三朵花、梨花调、桃玉莲调、闪断桥、三杯酒),五声商调式2个(南方调、阶州调),五声羽调式3个(横云调、渐渐高、神仙调)。七声徵调式8个(甘凉调、撑船调、么曰调、河南调、慢河南调、风筝调、越调、太平调),七声宫调式2个(洛江岸、降香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