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当代新儒家的一个贡献在於指出,儒家所提供的决不只是一种俗世伦理而已。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由此可见,儒家也提供了一种“终极关怀”(ultimate concern),内涵一种“超越”的信息,但不同於基督教的“外在超越”的形态,而属於一种“内在超越”的形态。基督教的上帝创造世界,并不是世界的一部分,故为外在超越;天道流行世间,内在於人性之中,故为内在的超越。基督教强调信仰耶稣、他力救赎,儒家则强调修养工夫、为己之学。两方面确有不可调停者在,但此不足以为患。重要的是,两方面都肯定一超越的层面,也就有彼此会通的契机。近年来天主教神学家孔汉思(Hans Küng,也译汉斯•昆)因痛感没有宗教间的和平则没有世界和平,而提出世界伦理构想。令人惊异的是,孔汉思认为,宗教的通性并不在於信神,譬如佛教便是一无神的宗教,却没有一个宗教传统没有对於“人性”(humanum)的深切关怀。这样的说法与儒家的“仁”(humanity or human-heartedness)若合符节,我即撰文加以支持。1993年世界宗教会通过由孔汉思起草的“世界伦理宣言”,得到世界各大宗教以及代表人物签署。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成立“普遍伦理计划”(Universal Ethics Project),3月尾在巴黎召开首次会议,邀请了孔汉思等十二位哲学家代表不同传统发言,我也应邀由儒家的观点略陈己见。我认为,面对世界的文化差异,取同略异的归纳不是办法,“理一分殊”应该可以提供一条出路。杜维明则在海外提倡“文化中国”的拓展,颇引起一些回响。由以上所言,可见儒家的精神性在当代仍有其活力,但它对东亚经济的奇迹并未作出贡献。不单如此,它对当前现实政治之未能真正体现民主的理念,所夹带的媚俗的倾向,以及一切向钱看的趋势,表示了深刻的忧虑,并加以强烈的批判。也就是说,在精神的儒家与政治化的儒家之间存在著某种紧张乃至对立的关系,而后者恰正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学者最感兴趣的东西。传统的典章制度的儒家(Institutional Confucianism)固然已经死亡,但却遗留下所谓柔性的威权体制的文化与心习,这恰正是对於当前所谓东亚经济奇迹注意力集中之所在。在西方现代化的过程中,除了科技、工业革命的背景以外,有三个不可彼此分割的面向,即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民主政治(democratic polity)与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现在东亚既也走上现代化的道路,相对於这三方面究竟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呢?市场的强大力量是大家都可以承认的,共产集团的崩溃正由於无法抵挡市场经济的优势,但民主的问题就复杂得多。虽然大家在口头上都肯定民主是不可以阻挡的潮流,但在事实上,东亚的民主与西方的民主还存在著巨大的差距。最重要的是,东亚经济的起飞往往与政府的指令密切相关,并不是一味的自由放任。而个人主义在东方则根本缺乏生长的土壤,倾向於西化的知识份子或者可以在观念上讲一套,但实际的作为则完全不是这么回事。盲目追随西方,或者所谓的全盘西化,既无可能,也无必要,真实的问题在於,如何令传统与现代作出有机的结合,各个地区都在找寻适合於自己的道路。
儒家的因素的确是存在的。受到它感染的人民往往勤劳、节俭,重视家庭、教育的价值,接受既定的礼仪,向往和平的秩序。但也附带著盲从权威、愚忠愚孝、讲究关系、做作虚伪一类的陋习。这些因素往往作用於无形之中,故此我常说传统的资源与限制一根而发,这些当然是社会学、人类学集中加以研究的对象。
政治化儒家与民间的儒家的结合往往在各地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正好像在各个不同的地区,基督教发生了不同的作用一样,这里只举出新加坡与韩国的例子来说明这样的情况。新加坡华人占当地人口的3/4以上,立国以后一直由人民行动党执政,强势的政府领导与市场经济结合成为一个成功的范例。领袖们的确反对西方式的完全自由放任,80年代一度曾经试图提倡儒家伦理。但新加坡是一个多族竤社会,从未让儒家意理提狜到国教的地位,最后终於放弃教授儒家伦理以及其他宗教知识课程的企图。到1991年政府发表“共同价值白皮书”(White Paper for Shared Values),提出四项共识:社团高於自我,家庭为建造社会之基础,诉之於共识而非斗争之方式以谋求重要问题的解决,强调种族与宗教之间的宽容与和平。很明显,这些都是与儒家传统相容的价值。但新加坡这一城邦结合传统与现代的方式,提倡清廉、有效率的政府,未必能够在其他地区加以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