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浙江师大附中历史学

2014-05-09 02:51
导读:历史学论文论文,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浙江师大附中历史学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毕业          &nb
毕业

 

             浙师大附中历史组现有教师11名,其中高级教师4名,省级教坛新秀1名,教育硕士3人,既有1批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带头引领,又有1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是1个年轻平衡、和谐阳光、有着较好人文积淀的集体。学校于2006年进行了学科体制改革,把原来的教研组改为学科组,突出学科组的地位,强调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走“内涵发展”之路。在学校整体发展的大环境下,我们抓住课程改革的契机,在良好的学科文化氛围下,以课程建设为龙头,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以课程资源建设为支撑,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学科建设已初见成效:近两年里,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7篇,有1人获得全国历史优质课评比1等奖、省优质课比赛第1名,执教全国示范课2节,省级示范课4节,市级公开课4节;多次在省市级新课程培训中发言或者做主题讲座;2006年被评为金华市先进教研组,陈亚利老师则被评为金华市先进教研组长。  1、打造精品课程提升历史课程品质   精品课程在这里所指的是常态下的1系列好课。有1支较强阵容的教师队伍是我校历史学科打造精品课程的坚实基础。实践表明,在课程设置合理的前提下,凡是有1定学术造诣、人格魅力,在教学上激情投入的教师讲授的课程都有可能成为精品课程。我校历史学科组内教师各有所长,各有特色,有不少备受学生青睐的教学名师。在学校每学期进行的期中教学民意测评中,每个年级的历史教研组都名列前茅,反映出我们的历史课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与认可。就原因而言,最根本在于学生认为学历史让他们感到快乐和有用。 1、开设初高中衔接教育课程 由于受中考社会开卷考试的影响,高1新生往往缺乏高中历史学习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和能力要求。为此,我们以兴趣培养、方法指导和知识回顾3大板块内容为主题,开设约10课时的初高中历史衔接教育课程。 兴趣培养:感受历史是1种愉悦。在认识历史、亲近历史的过程中发现历史之美,感悟历史之美。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挖掘历史教学的丰富素材,如“踏音乐节拍,感历史脉动”、“观影像流动,感历史变迁”等,展现历史鲜活动人的1面,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领略历史的魅力。 方法指导:我们用2——3节课时间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包括课前预习提出问题,课堂听课耳到——注意听讲、手到——做好笔记、眼到——与教师交流、心到——及时思考,课后复习巩固知识等角度对学生予以辅导,并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初步懂得材料解读的方法及意义,形成论从史出的观念和探索精神。 知识回顾:我们用5—6节课时间,以时间为轴线,结合新课程的内容,通过《重返旧时光,走进古中国》、《看屈辱艰难岁月,感曲折奋进征程》、《纵览世界风采》3大板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回顾历史,以历史上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为基点,将分散的历史在时间轴的串联下形成有序线索,并采用知识竞赛的形式来及时巩固成果。最后向学生推荐历史学习的相关书目和网站。 2、打造“魅力课堂” 我们提倡“让历史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要求任课教师追求1种个性生动富有激情的授课境界,以1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上出历史课的“味道”,教出历史的深沉、宽厚与博大,发掘历史内在的真善美和智慧,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历史,建构自己独有的知识体系,抒发自己独特的心灵感受。我们尤其重视每个模块第1专题的教学打磨,争取在起始阶段就让学生深深领略到这1模块的美妙与智慧。如必修3第1、2专题内容庞杂,涉及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我们调动整个学科组的力量,集体攻关。先是结合每位教师的特长进行分工备课,依据各教师的特长分工负责:陈辉老师思想深厚,有理论深度,负责《百家争鸣》及《宋明理学》,郑广亮老师多才多艺,知识广博,负责《古代中国的艺术》,陈亚利老师人文底蕴好,文史兼通,负责《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庞威松老师思维敏捷,对科技感兴趣,负责《中国古代科技》,然后化1个下午的时间集中教研,说课讨论,修改定稿,最后各任课老师结合自身教学风格及本班学生实际实施教学,学生的课堂反馈证明我们已经达到了预期效果。 3、开设丰富多采的校本课程 第1步:试点先行。2007年上半年,学校在直升班进行校本课程选修课的试点工作,开设5门校本课程选修课:《生活数学欣赏》、《影视欣赏》、《演讲与口才》、《英语口语》、《走进金华》。其中《演讲与口才》与《走进金华》分别由历史组郑广亮老师、吕准能老师开设,考核方式也很有意思,《演讲与口才》课程的考核方式是组织3分钟即兴演讲,《走进金华》课程的考核方式则是形成调研报告或小,如《两宋时期金华历史文化兴盛的初步考证》、《领略金华书画的风采》、《解读金华古老的村落民居建筑》、《金华斗牛的昨天、今天与明天》、《金华城市改造中的古子城保护》等。 针对选修课的相关情况,学校教务处曾在学生中组织了1次问卷调查,下表是对校本课程选修课的满意程度的反馈:

参加问卷人数 很满意 满意 1般 不满意 48人 45人 2人 1人 0

第2步:逐渐铺开。教科研处提供校本教材编写案例,要求每位教师编写1至2门有目标、有计划、有内容的、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教材纲要,然后向学生列出“菜单”,供学生自主选择。目前我组已经开发的校本课程有:《新中国外交》(陈小伟)、《舞台 擂台 平台----高中世界国别(区域)简史》(吕准能)、《中国文化导读》(陈辉)、《8婺遗存——金华历史遗迹介绍》(叶秋鸳)、《我们身边的历史系列》(庞威松)。拟开发的校本课程有:《中国地域文化漫谈》(吕准能)、《中西文明比较与对话略论》(陈辉)。我们还专门进行过关于选修课的学生问卷调查,根据学生需要及时调整完善。 在校本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不仅积淀形成了1批特色课程,还摸索总结了校本课程建设的1些经验,确定了1整套课程开发程序,使校本课程建设更具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而且把课程小、课外研究课题、社会调查、历史小报的编写等环节纳入课程教学内容,在每年5月份举办“历史文化周”,把学生上述学习成果作1次集中展示。这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质量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 2、加强队伍建设 构建合理教师梯队 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形成1支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的教学梯队。在具体实践中,我们既注重教师的个体操练,又重视发挥集体的智慧;既注重骨干教师的示范,又重视群体的提升;既鼓励教师成名成家,又重视教师特长个性的彰显。这里特别提1下关于青年教师的培养。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师徒结对子:有1对1,2带1,或者1带2等。实行流动式的开放式师徒结对,基本上是同1年级教研组内,当然也可以跨年级结对。 (2)敢于放担子。“机遇永远都是给有准备的人。”只要他本人肯努力,那么,给他充分的信任,予他无私的帮助,把担子压给他,是可以促进他的成长的。我们高1、高2的历史教研组长都是年轻教师,都能独当1面地组织工作,已成为学科组的骨干力量。 (3)集体出点子。当1位教师上过1堂得到大家充分肯定的好课后,那么今后他对自己的上课都会有这样的要求,向这个高度靠近并努力超越。所以,年轻教师的校级、市级乃至省级国家级的公开课,我们是非常重视的,往往调用1切优质资源帮助他1起打磨。所以我们有1句口号:“你不是1个人在战斗!” (4)不囿于圈子。1是坚持对内开放,所有历史课堂都向同事开放,不用事先打招呼,随时可以去听课。这样做既打破了“门户之见”,避免形成封闭的小圈子,同时便于营造更加和谐的学科组氛围,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开放的课堂也有利于老教师的进1步发展。2是坚持对外开放。 (5)善于建台子。学科组为青年教师搭建交流与成长的平台。学校为青年教师搭比赛擂台,连续3年进行“10佳青年教师”评比,包括教学、中英文演讲、钢笔字粉笔字比赛、、案例、才艺表演等。我校是省教育厅直属学校,这又为青年教师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如郑广亮老师当初是作为省直属单位代表直接参加全省比赛的,陈辉老师执教《百家争鸣》1课,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 我校青年教师成长的速度快,成效大,不仅在金华市,在浙江省,甚至在全国都取得不同凡响的成绩,如郑广亮老师在浙江省高中历史优质课评比第1名,全国历史优质课评比1等奖,浙江省新课程培训中上过示范课;陈辉老师在全国、省、市各开设过示范课,他还曾创下附中1个记录:即参加工作第1年,在期中教学测评中,在他所任教的4个教学班级中,皆高居第1!其他青年教师也都已崭露头角。7位年龄不到30岁的教师中有5位获得“校10佳青年教师”荣誉(占全校5分之1名额)。 3、优化课程资源 提高学生历史素养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在开发建设优质课程资源的同时,更关键的是如何使资源的利用效率最优化。 1、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我们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历史学科知识资源库”。具体做法是在校园网FTP中设立“历史学科知识资源库”文件夹,教师在日常资料整理中发现的好的试卷、教案、课件等及时上传。既方便教师间的交流学习,又把这1资源与学生分享。1些好的习题和最新的历史信息,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科能力有很好的帮助。特别是我们学校的FTP在校外也可以使用,这就为学生在假期中的历史学习和师生交流提供了1个良好的平台和窗口。 每学年结束,教研组教师就在组长带领下,把本学年教研组的教学资料进行1次统整,1份详实而极富教学实践的课程资源得以保存,形成滚动式良性发展;我们还会最大限度地收集1些直观课程资源,如历史老师外出旅游,会有意识地买回1些上课可用的资料,如秦陵兵马俑模型、吴哥窟模型、德国柏林墙的砖块等,还把学校1部分师生到国内外名胜古迹旅游的照片或视频收集起来,分类归整,在相关课堂上利用,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如上昭君出塞,展示日月山、青冢等照片,上孔子“礼”的思想时,展示“天子驾6”照片,上都江堰时,给同学们展示“都江堰”视频,上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时,展示曾去过埃及金字塔、罗马君士坦丁凯旋门的教师照片等。基于历史新课程发展的需要,在学校领导支持下,我们下1步将着手建设校内历史教学基地,即“历史教室”的设计和创建工作。在这个教室中,按照探究主题,布置环境,添置课题探究学习的有关材料,为学生的创新实践和探究学习创设良好的条件。 2、校外课程资源是有力补充与延伸 (1)依托师大的资源优势 浙师大的图书资源和网络资源异常丰富。截止 2007 年,浙师大图书馆馆藏书刊 190 多万册,电子图书 130 多万种,中外文期刊 7000 余种, 3000 余种国内外中、英文核心期刊及专业期刊,购建、自建大量文献数据库,如中国学术期刊镜像站、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天宇全文检索系统等等。我们不仅可以免费使用馆藏资源,还可以享用先进的网络服务平台、高性能的网络环境和完备的服务功能,在校内可直接点击相关链接即可进入。 (2)开发金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富资源 1)历史教育基地建设 台湾义勇队纪念馆是大陆现存惟1的台胞抗日战争遗迹,记录了台湾同胞在祖国大陆战斗和生活的场景,也见证了两岸人民万众1心、同仇敌忾的深厚感情,对弘扬抗战精神、促进祖国统1、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与纪念馆达成了协议,成为历史学科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地方性历史校本课程开发 我们充分发挥地方性资源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的作用,形成地方性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系列。主要有叶秋鸳老师开设的《8婺遗存——金华历史遗迹介绍》,通过介绍金华各地的著名历史遗迹,加深对地方历史文化的理解;吕准能老师开设的《走进金华》,通过去了解身边感兴趣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以展现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培养学生发现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的能力;刘海婴老师开设的《金华传统习俗介绍》,主要介绍金华地方性传统社会习俗来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等。 3)“口述史”系列开发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特别重视发动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自己身边的历史,让学生自觉挖掘社区、家长、社会各界等人力资源。我们开设了“记录历史”系列活动课程,充分发挥口述史的教育价值。如让学生走访抗战遗址、采访地方上的抗战老人,开展金华地区细菌战受害情况调查等活动,用当事人的回忆来展现1段不堪回首的真实历史,写成调研报告;在高1年级中开展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活动课程,鼓励学生从长辈们的生活点滴中去感受改革开放30周年来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形成调研报告或小。几年来,我们收集了大量“口述史”成果,在新课程条件下,我们将进行系统整理,形成“口述史”课程系列开发。 资源,只有当它们被“校本化”、“人本化”后,才能真正被用起来,只有它们真正被大规模、高频率地使用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校本化资源,体现出校本化资源的生命力。这需要我们教师根据校情、学情,充分发挥智慧的力量进行2次加工、2次创作,生成大批具有原创性的资源,同时注重资源的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丰富校本化资源的数量、质量、流量与鲜活度。 3、以课题促进课程资源建设 今年,我们参加了国家教育部课题《历史课程改革与学生历史素养培育研究》周百鸣老师负责的子项目《历史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学生历史素养培育》研究,相信能进1步推动历史学科的课程资源建设与有效利用。 4、营造文化氛围 深厚学科人文底蕴 1、举办教育生活沙龙,开展“与好书相伴”活动 有句话:“你有1个苹果,我有1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还是1个苹果。但如果你有1种思想,我也有思想,彼此交流,那么每个人都有两种思想。”教师们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谈感悟、讲困惑、议策略、想办法,进行互动式的探讨,体会到思想交流的快乐。 2、加强与外部的交流联系,营造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 (1)走出去。历史学科组全体成员利用各种机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在师大举办的各种历史学术活动和专家讲座。我们也接受有关方面的邀请出去作讲座或上示范课,如陈亚利老师每年都给师大人文学院学生作讲座,陈亚利、郑广亮等老师被邀请到1些地市上示范课等。 (2)请进来。利用各种资源和优势,每年请学者、名家举办2次人文专题讲座,拓宽师生的视野,激发师生的学习兴趣和工作激情;与师大历史教育硕士班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上课、听课、评课,和我校历史教师进行交流和学习,将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给历史课堂带来更多的活力。我们还与省内许多兄弟学校的同仁建立联系。此外,我们还充分挖掘外教资源。如今年来校外教在美国是位历史老师,我们邀请他上了1堂原汁原味的美国历史课,双方作多次交流。 5、完善制度建设推进3维立体规划 “风物长宜放眼量”。学科建设需要各项制度的支撑保障,需要我们做科学合理的规划,去追寻长久的精神底蕴。我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从学校——学科组——教师个体这样1个面、线、点3维立体规划。 1、学校发展规划和两个“工程”,即“名师培养工程”和“青年教师培养工程”(略)。 2、学科组发展规划和校本教研制度。 在校本教研方面: (1)首席发言人学习制度。开学初制定(教育理论的学习,教育课题的研讨,教学行为的反思等方面)本学期学习主题计划,每位老师按照自己的专业特长,认领1个主讲主题,作为某次主题教研的首席发言人。每双周1次。在主讲之前,首席发言人要提供主讲文本、与之有关的文献以及供老师们思考的问题。然后再集体研讨,实现同伴间的互助互补。 (2)前移后续的课例研讨模式 以3周为1个单位时段,开展专项课例研讨。前移:第1周确定研讨课题及具体执教者,围绕所要研究的研讨课,让所有教师先行参与研讨课前教学设计(分组分配某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任务,如导入、小结、重点难点分别如何突出与突破、可以设计哪些问题、资料的收集等),从而让所有学科组的教师提前介入整个研讨活动。第2周,集中研讨,执教老师说课,其他老师就自己分配到的研讨任务分别畅谈自己的设计与思考,最后达成基本共识,执教老师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教学设计的第2次创作。第3周,开设研讨课,开展后续工作。后续指的是通过研讨课的真实案例,趁热打铁,以学科组为单位就整个研讨活动结合每位教师自己的学习,再次进行后续的研讨与反思。1次口头交流和形成3份文字稿。1次口头交流是参加完听课活动后,马上举行评课,人人敢说,人人能说,人人会说。3份文字稿:执教老师写1份教学反思,听课老师把研讨活动后的所感写成随笔,以

[1]  

    上一篇:浅谈历史课导入语的设计方法_历史学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