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水利现代化(3)
2016-05-31 01:01
导读:人类对水的依存性,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与环境建设对水资源需求的持续性。水资源匮乏问题的严重存在已经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食物安全构成
人类对水的依存性,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与环境建设对水资源需求的持续性。水资源匮乏问题的严重存在已经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食物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水资源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主导性的瓶颈因素。因此,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积极保护、安全供给、统一管理水务,确保经济安全,是未来水利建设的又一优先领域和主要任务,也是水利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之一。
3.2.3建设良性生态,美化环境,保障生态与环境安全
生态与环境是维系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两大自然资源支持系统之一。我国的生态与环境是脆弱的,特别是西北内陆地区、西南岩溶地区以及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山地平原交接带、农牧交错带、海陆过渡带等区域,其组成结构相对不稳定,对干扰因素反映敏感,而且易向不利于人类利用的方向变化。
解放50余年来,我国在保护生态、整治环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受到传统的社会再生产观念的影响,把自然再生产拒之门外,忽视了自然再生产的能力制约着经济再生产的方式和规模,忽视了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忽视了生态利益是人类超越一切的最根本利益。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时往往注重满足生产、生活对水资源的需要,忽视了生态与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对水资源的需求。因而,难以引导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以及补偿资源存量减少、环境转化与再造,造成严重的水环境被破坏、水质被污染、水土在流失、土壤次生盐渍化和石漠化面积在扩大、林线在后退、草原在沙化、河湖在萎缩。可见,我国面临巨大的生态赤字和生存危机。早在1982年底中央领导同志就尖锐地指出,现在如果出问题,很可能出在自然环境、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上,这种破坏是带有根本性的。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生态与环境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加大着现实与要求的反差。因此,必须尽快从人与自然截然对立,导致生态劣化,最终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传统社会再生产转变为人与自然有机结合,友好相处,使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在空间上优化、时间上无限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社会再生产理论,真正认清生态优先是现代社会再生产的基本运行规律。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可见,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候,大力建设良性生态、优美环境,以保障生态与环境安全乃是当务之急,也是水利现代化的具体目标之一。
3.2.4灌溉,推进农业化,保障国家食物安全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以粮食为主的食物是直接关系人类生存、繁衍、国民可否持续发展、能否安定的大问题,特别是在这佯的人口大国,粮食更具有特殊的意义。毛泽东早在50年代就指出:“吃饭是第一件大事”、“要注意,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邓小平讲:“农业要有全面规划,首先要增产粮食。”粮食问题是世人关注的三大问题之一,尤其是以中国、印度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和粮食问题更为突出。我国人口基数大,年均人口增加多;现有耕地资源少,同时缺乏宜农土地后备资源,且、城市和基本建设还不断占用耕地;特别是由于农业转化率不高,水资源不足,灌溉率低,导致气候资源、土地资源、物质资源、生物资源等增产潜力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进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对国家食物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高峰值,并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生活水平又将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二者叠加,进一步加大粮食需求压力。届时国家食物安全问题的形势将变得更为严峻。而我国未来粮食总产量的增长还基本上只能依靠提高单位耕地面积的产量,其中又主要依靠灌溉耕地的单产水平大幅度提高。实践证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发展对水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烈。根据有关调查统计结果,全国粮食总产量的80%、棉花总产量的90%、蔬菜总产量的95%、以及其它许多农产品也相当多的产自于约占全国耕地面积一半的灌溉耕地上。因此,在优化配置、积极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努力提高其利用率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效节水、节能、节地灌溉,有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保障国家食物安全既是即将进入21世纪中国的又一优先领域和所要解决的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水利现代化的终端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