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非农民化的阶段、形态及其内部关系(2)
2017-09-11 06:24
导读:年时调查的222个村外出劳动力共计26993人,其中常年外出的5596人,占外出劳动力总 数的21%,季节性外出的21397人,占79%; 在外出劳动力中转向外乡农村
年时调查的222个村外出劳动力共计26993人,其中常年外出的5596人,占外出劳动力总
数的21%,季节性外出的21397人,占79%; 在外出劳动力中转向外乡农村的13189人,
占外出劳动力的49%, 转向乡镇的1418人,占5%,转向建制镇的3255人, 占12 %,
转向中小城市的7941人,占29%,转向大城市的1024人,占4%,出国的174人,占1 %
。(注:庾德昌主编:《全国百村劳动力情况调查资料集》,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年版
,第30页。)
3.兼业人口大量存在。相当多的农村劳动力一方面转向了非农产业,另一方面仍兼
营着农业,这充分说明了农民非农化转移正在进行之中。
4.摆动人口较多。很多农村人口尽管工作地发生了变化,但或早出晚回,或农闲出
农忙回,成为城乡之间往返摆动的“两栖型人口”。
5.转移的不稳定性。转移的稳定性取决于选择的非农产业的稳定,但现时很多乡镇
企业存在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城市企业正在进行重大的制度变革。在这样一个现代企业
制度构造,资产重组,产业结构调整,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的历史时期,农村劳
动力的转移不可能一次性完成、不出现反复。劳动力转移的不稳定性,结果是很多人的
社会身份难以认定。两栖型人口、多重角色社会成员随处可见。
6.从农民转化而来的人口中,完全等同于城镇居民的人口数目还未几。那些常年在
城市从事经营活动,生活在城市的所谓“外来人口”,其户口、财产关系依然在原来的
农村,他们的身份是“农民工”、“外来人口”。一旦城市经济吃紧,要清退的首先是
这部分人。即使是那些有了所谓“蓝印户口”的“外来人口”,他们仍没有得到城市体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制的完全认同,他们与原来的城市人口不在同一体制内活动,仍然不是标准意义上的“
城镇居民”。
揭示我国农民非农民化尚处于低级阶段,农民改变社会身份是个相当长时期内的社
会现象这一客观事实,便于我们对未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基本走向有正确的把握。
1.农民的身份变更是我国现代化中的一个长期变量,而且是一个巨变量,是一个战
略题目,任何时候都不能对此有所忽视。农民非农民化将贯串于我国现代化的漫长过程
。考虑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设计新世纪中国的战略发展,必须将这一因素考虑进往
。
2.就业题目将是未来几十年内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大课题、大困难。
3.作为后发展国家,总希看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遇上世界发达国家,但仅数亿
农民要求就业这一条就决定了我国现代化的步伐只能稳扎稳打,循序渐进,而不可能短
期内大跃进式的赶超。
4.农民非农民化持续而巨大的浪潮将对我国城市化的模式产生直接冲击,未来几十
年是我国城镇规模大扩张,城镇体系大变动,新兴城镇大量崛起的年代,对此应有战略
的安排。
农民非农民化的形态
农民改变自己的职业、社会地位、社会身份,嬗变成了非农民的社会个体。当我们
在观察农民非农民化过程及其结果时,着力点应放在农民转移社会角色之后形成的角色
群体上,而不应该只关注变化了的一个个个体。由于个体的行为也许有偶然性、或然性
成分,而角色集合的形成正体现了一般规律。再者,从社会结构理论来分析,我们要揭
示某一社会现象,旨在说明该现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联系,它在社会体系中的地位、
作用,唯有如此,方能显出社会结构分析的气力。而社会单个体在社会整体间的作用实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在是微不足道的,它对社会的影响也是有限的,但社会集合、利益团体则对社会整体产
生着巨大的作用。
在社会内部,可以分个人、团体、社会三个层次,个人的集合首先构成团体,无数
团体组成社会。团体无疑是联结个体与社会的中介,个人的利益意志,一般都是由它所
在的那个团体往代表、往表达的,所以,团体是社会的中坚。这一原理在分析农民非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