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居民收进差异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3)
2017-09-12 01:09
导读:2-1995年间,农民名义收进年均递增22.0%,而实际仅递增4.8%,差距扩大到17.2个百分 点;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名义与实际收进增长速度是相互背离的,说明农民
2-1995年间,农民名义收进年均递增22.0%,而实际仅递增4.8%,差距扩大到17.2个百分
点;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名义与实际收进增长速度是相互背离的,说明农民所得的虚增与
贬值。1996年我国的通货膨胀得到抑制,农民收进名义增长22.1%,扣除价格因素后,仍
然实际增长10.4%,差距缩小到11.7个百分点。宏观经济环境的好转将有利于进步农民收
进。
经济过热时期高收进阶层往往有机会和实力从事较高需求弹性产品和服务的生产,
尤其是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和土地市场的活跃使农民收进增加较快;而不发达地区农民或
低收进阶层一般从事农业等比较收益低的产业,不但名义收进增加缓慢,实际收进还总
是受通货膨胀影响呈负增长,造成收进差距扩大。经济紧缩时期,乡镇企业、房地产业
等首当其冲受到资金、需求等限制,从而抑制了高收进阶层收进增长速度;而主要从事
农业生产的低收进阶层则从政府重视农业生产的政策中获益,收进增加较快,也在低通
胀中免受损失,从而收进差距缩小。
附图{图}
二、地区差距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进分配领域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贫
困地区农民在本世纪内摆脱尽对贫困仍需各方努力。
我国幅员辽阔,在经济地带与行政地区各成员间甚至内部均存在着自然和经济方面
的明显差异。我国农民收进地区差距的突出特征是:从80年代中期以后地带间差距迅速
扩大。1985-1995年间,我国地带内农民收进差异对锡尔系数i的贡献率从52.56%降低到
36.69%,地带间差异的贡献率从47.44%扩大到63.31%。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带间农
民收进差距系数从1980年的1.28:1.06:1扩大到1997年的1.95:1.37:1。1980-1993年间地
带内部农民收进分配基尼系数,东部从0.28扩大到0.33,西部从0.24扩大到0.30,而中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部仅从0.25扩大到0.26。中部是我国的农业主产区,均田制使中部各省区农民收进差距
不但在省际间较小,省内差距也相对较小。1994年省内基尼系数低于0.3的中部省区有7
个,占尽大多数;而高于0.3的东部有6个,西部有4个,东部和西部地区农民收进差距较
大,可能是这些省区内部自然和经济条件差异较大引起的。而农村居民省际间收进分配
的基尼系数从1980年的0.137扩大到1995年的0.2297。地区收进差距是“民工潮”出现的
重要原因。
农村地区收进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乡镇企业发展以及土地等资源资本化水平的差异,
而地方资本原始积累水平决定了区域间农村公共品本钱分摊方式的迥异。经济发达地区
基层政府的运作建立在集体经济基础之上,有条件通过以工补农减轻农民负担。而越是
经济不发达地区各项事业越依靠收取税费运转。1996年我国农民人均负担集体提留摊派
和上交集体承包任务,东部地带60.9元,其中上海、广东、天津集体提留和摊派分别仅
为3.41元、6.21元、12.78元;中部地带97.1元,其中黑龙江、河南、湖北集体提留和摊
派分别为172.73元、71.51元和70.51元;西部地带新疆负担上交和提留141.8元,其他省
区27.3元。农业省份负担最重。在农业税下划的激励下,不发达地区调整农业税的意愿
较强,但账外耕地分布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的负相关,使调整在实际操纵中首先碰到农民
负担题目,不可避免地使地区间农业税负担累退现象加剧。这些都可能激化不发达地区
的社会矛盾。我国收进分配差距目前处于“倒u型”轨迹的上升阶段,收进差距仍有扩大
的趋势。随着中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地区收进差距可能会有所抑制。
三、城乡差距固然社会地位意义下降,但仍然是影响我国居民收进总体差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异的主要因素,特别是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进差距的扩大应该引起重视。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以户籍制度限制农户的身份和择业自由,并以财政保障城
镇居民的就业和福利,使城乡差别制度化。城镇居民生活费收进与农民纯收进的差距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