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与中国现代化(2)
2017-09-18 01:06
导读:克,而是社会革命党。只有中国***在夺取政权以前真正成为农村中的主要气力。 〖jz〗二、中国农民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起步 中国的国家产业化和现
克,而是社会革命党。只有中国***在夺取政权以前真正成为农村中的主要气力。
〖jz〗二、中国农民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起步
中国的国家产业化和现代化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迈出决定性步伐的。在这
以前,中国一直没有创造出走向现代化的条件条件。布莱克在《现代化的动力》一书中把这
种条件条件的创造概括为“现代化领导的强固”。其中包括:第一,政治革命,这种革命使
现代化政治领袖获取权力;第二,土地占有权的改革,这种改革使农业在经济大转变的过程
中发挥最有效的作用;第三,创造一个民族国家,它拥有一个有效率的政府和合乎情理的稳
定***。④这些大体概括了现代化起步的一般条件。在近代中国,阻碍现代化的气力过于
强大;推进现代化的气力过于软弱,没有一个阶级,没有一种政治气力能够动员人民创造出
这些现代化的条件条件,以致鸦片战争以后一百年,整个现代产业在全国经济中占的比重中
有10%左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恰正是由于占人口尽大多数的农民作为政治气力的因
素,表现出他们根源于农村生活隔尽状况的冷漠态度。但是,这种冷漠态度不是不可改变的
。中国近代的革命史,就是从席卷半壁山河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开始的。这次起义既表现出
农民的气力,也表现出农民起义的局限。农民不可能独立进行真正的革命,它只有与其他阶
级同盟才能取得胜利。
随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和中国***的诞生,出现了能够动员、组织农民气力的阶
级和政治气力。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主要领导人曾试图仿效十月革命
模式,通过城市武装起义夺取中心政权来展开革命。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就在于对中国社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会的特点缺乏熟悉,对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没有熟悉。大革命失败后的三次“左”倾路线,
仍然是对中国国情熟悉不深刻,对农民题目在中国的特殊重要性缺乏熟悉,没有摆脱“城市
中心论”的影响。但也有一些党的领导人较早熟悉到农民题目的重要,毛泽东就是其中最杰
出的代表。早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前,他已经指出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革命失败后,他是成功地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进农村,在农村保存、恢复和发展革命力
量的主要代表。
同农民的自然联系,不仅是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和优点,可且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卓越领袖毛
泽东的特点和优点。他自幼在农村生长,从13岁起就作为一个整劳力在田间长期劳动,对农
民的聪明和气力。当他开始走向唯物主义之时,就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作出深刻总结:不
过是一些留学生、哥老会和新军在活动,“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他确认以劳工
为基础的人民群众是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决定气力,并提出了“民众的大联合”的口号。在大
革命时期,1925年当农***动刚刚兴起之时,他就开始以主要精力领导农***动。他指出:
“农民题目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题目。”当农***动的***在一引进地区造成了一个空前的农
村大革命时,他又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
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⑤当党的工作从城市转进农村
以后,他又同党的其他领导人一起创造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毛泽东对农民群众的气力和聪明具有充分的信心。正是在此基础之上,才形成了一套从群众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中来到群众中往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即群众路线。他提出:一切革命者必须先当群众的
学生,才能当群众的先生。他号召革命知识分子 “应当热情地跑到农村中往,脱下学生装
,穿起粗平民,不惜从任何小事情做起,在那里了解农民的要求,帮助农民觉悟起来,组织